清亡啟示錄:一個王朝在一百天的危機中走進曆史

當君憲成為往事

字體:16+-

兩千年的君主專製曾給中國帶來穩定和輝煌,但是進入近代以後,家天下的君主專製越來越不適應中國需要。1894年的甲午戰爭,1904年的日俄戰爭,前後不到十年,一個君主立憲的“小日本”相繼打敗中國與俄國兩個巨大的君主專製國家。這個殘酷事實不能不引起中國人心靈上的巨大震動。走向君憲,成為那一代中國人的惟一政治選項。然而到了1911年,當君憲主義即將成為事實時,一個規模不大的軍事嘩變,竟然在一夜之間掀翻了一個具有兩百多年曆史的龐大帝國。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麽,是必然還是偶然?一百年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其實,我們可以聽聽老牌君憲主義者嚴複的分析,他的那些獨特看法沒有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對於清廷、袁世凱、革命黨、康有為等,均有批評有分析,相對說來比較中立客觀。

君憲先鋒

在近代中國,嚴複是作為思想啟蒙者載入史冊的。他在甲午戰後向中國人翻譯介紹《天演論》,從理論上為先前幾十年隻重視物質增長的“中體西用”背書,以為中國所麵對的問題就在經濟形態上落後於西方,中國最迫切的問題就是經濟增長和社會體製變革。至於其他比如政治架構,嚴複在那個時代並不認為已成為中國發展的障礙,成為非常迫切的問題。

基於這樣的認識,嚴複在1895年之後的維新運動中雖然積極介入,也傳播了許多西方新思想,但是嚴複好像並不能認同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許多觀點,我們從他那篇著名的《擬上皇帝萬言書》中,發現其主張就是一種君主主導下的政治漸變。隻要變化的方向對,就不要操之過急,耐心地走下去,終歸能夠走上東西洋立憲各國共同的路。中國既不要標新立異超常規發展,總顯得急不可耐總顯得步履匆匆,一個政治上成熟的大國就要顯現從容優雅的風度。對於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在1898年的急切,嚴複向來不以為然,以為正是這對師徒的亂來,最終葬送了大清兩百多年江山。嚴複當年設想是,假如康有為、梁啟超不去鼓勵那個少年天子匆匆忙忙進行政治變革,而是兩宮和睦漸進改良,那麽要不了多少時間,大清的政治必能有所改善,等待慈禧太後百年,等待小皇帝再成熟一點,許多問題應該不會繼續成為問題,應該能夠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