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亡啟示錄:一個王朝在一百天的危機中走進曆史

那撥回歸社會主流的人

字體:16+-

晚清十年,革命與改良處在競爭態勢:革命進入了順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清廷主導的改良陷入了泥潭;而當改良進入了坦途,一般地說,革命可能就陷入了低穀。這種蹺蹺板的政治現象對於絕大多數略懷政治情懷的青年讀書人來說,或許昨天還是一個革命黨人,今天卻因認同了清政府的政治改良而轉變;明天又因為發現清廷的政治改良不徹底不真誠,又放棄了改良而投身革命。對於這些現象,那一代親曆其事的人多能理解,並不會從政治操守上評價這種搖擺或跟風。但到了後來,到革命成為一種絕對價值觀之後,在革命與改良之間搖擺,特別是從革命搖擺回改良的人們,總是或多或少成為被嘲弄的對象,劉師培或許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代表。

一個激進青年的成長

如果從其家族家庭背景說,劉師培是江蘇儀征大戶人家,詩書傳家,書香門第。其曾祖劉文淇,祖父劉毓崧,伯父劉壽曾,父劉貴曾,都是恪守乾嘉漢學傳統的大學者。而且更令人感佩的是,劉氏家族代代相傳的學問就是一部《春秋左氏傳》,他們一代又一代地在這部經典的注釋、理解、闡釋上下功夫。如果沒有他們幾代人的努力,我們今天很難弄明白《左傳》中的人和事。

濃厚的文化氛圍,相對小康的經濟基礎,使劉師培自幼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飽讀經史,過目成誦,記憶力、理解力非凡,有神童之譽,因而也被其家族寄予很大希望,希望他能夠在中國士大夫傳統道路上步步登高,捷報連傳,中秀才,得舉人,成進士,點狀元,直至成為王者師、人上人,光宗耀祖。

然而,或許是因為劉師培太聰明了,或許因為他少年得誌太順利了,他在1901年十八歲那年中秀才,第二年一鼓作氣得舉人。第三年,他原本準備梅開三度,成進士。不料竟在關鍵時刻掉鏈子,名落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