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道三河北道四山南道五
河東道河中府隋河東郡。武德元年,置蒲州,治桑泉縣,領河東、桑泉、猗氏、虞鄉四縣。二年,置蒲州總管府,管蒲、虞、泰、絳、邵、澮六州。三年,移蒲治河東縣,依舊總管府。其年,置溫泉縣。九年,又置都督府,管蒲、虞、芮、邵、泰五州,仍省溫泉縣。其年,罷都督府。貞觀八年,割虢州之永樂來屬。十七年,以廢虞州之安邑解縣、廢泰州之汾陰來屬。開元八年,置中都,改蒲州為河中府。其年,罷中都,依舊為蒲州,又與陝,鄭、汴、懷、魏為“六雄”。十二年,昇為“四輔”。天寶元年,改為河東郡。乾元元年,複為蒲州,割安邑屬陝州。三年四月,置河中府,析同州之朝邑,於河西鹽坊置河西縣,來屬。元年建卯月,又為中都。元和三年,複為河中府。舊領縣五,戶三萬六千四百九十九,口十七萬三千七百八十四。天寶領縣八,戶七萬八百,口四十六萬九千二百一十三。元和領縣十一。在京師東北三百二十四裏,去東都五百五十裏。
河東隋縣。州理所。開元八年,分置河西縣。其年,罷中都,乃省,乾元三年,複置河西舊朝邑縣,屬同州,管長春宮。乾元元年,置河中府,割朝邑來屬,改為河西縣,以鹽坊為理所臨晉隋分猗氏置桑泉縣。武德三年,分置溫泉縣。九年,省溫泉並入桑泉。
天寶十三年,改為臨晉縣解隋虞鄉縣。武德元年,改為解縣,屬虞州。蒲州別置虞鄉縣。貞觀十七年,省解縣並入虞鄉。二十二年,複析置解縣,屬蒲州猗氏漢縣,古郇國也虞鄉漢解縣地,後魏分置虞鄉縣。貞觀十七年,省解縣,並入虞鄉縣。二十年,複置解縣,省虞鄉。天授二年,複分解縣置虞鄉縣永樂武德元年,分芮城縣置屬芮州。九年,廢芮州,改屬鼎州。貞觀八年,改屬蒲州,又割屬虢州。神龍元年,複來屬寶鼎漢汾陰縣。隋屬泰州。貞觀十七年,廢泰州,縣來屬。開元十一年,玄宗祀後土,獲寶鼎,因改為寶鼎龍門漢皮氏縣,後魏改為龍門。武德元年,於縣置泰州,領龍門、萬泉、汾陰四縣。貞觀十七年,廢泰州及芮縣,以龍門、萬泉屬絳州,汾陰屬蒲州聞喜漢縣。隋為桐鄉縣。武德元年,分置聞喜縣萬泉武德三年,分稷山界於薛通城置萬泉縣,屬泰州。州廢,入絳州,後又隸河中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