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卯(公元1639年)
八月初一日餘自小臘彝東下山。
臘彝者,即石甸北鬆子山北曲之脈,其脊度大石頭而北接天生橋,其東垂之嶺,與枯柯山東西相夾。永昌之水,出洞而南流,其中開塢,南北長四十裏,此其西界之嶺頭也。有大小二臘彝寨,大臘彝在北嶺,小臘彝在南嶺,相去五裏,皆枯柯之屬。自大石頭分嶺為界,東為順寧,西為永昌,至此已入順寧界八裏矣。然餘憶《永昌舊誌》,枯柯阿思郎皆二十八寨之屬,今詢土人,業雖永昌之產,而地實隸順寧,豈順寧設流後畀之耶?又憶《一統誌》、《永昌誌》二者,皆謂永昌之水東入峽口,出枯柯而東下瀾滄。餘按《姚關圖說》,已疑之。
至是詢之土人,攬其形勢,而後知此水入峽口山,透天生橋,即東出阿思郎,遂南經枯柯橋,漸西南,共四十裏而下哈思坳,即南流上灣甸,合姚關水,又南流下灣甸,會猛多羅即猛波羅河,而潞江之水北折而迎之,合流南去,此說餘遍訪而得之臘彝主人楊姓者,與目之所睹,《姚關圖》所雲,皆合,乃知《統誌》與《郡誌》之所誤不淺也。其流即西南合潞江,則枯柯一川,皆首尾環向永昌,其地北至都魯坳南窩,南至哈思坳,皆屬永為是,其界不當以大石頭嶺分,當以枯柯嶺分也。
由嶺頭東南直下者三裏,始望見江水曲折,南流川中。
又下三裏,乃抵江上。有鐵鎖橋橫架江上,其製一如龍江曲尺,而較之狹其半。
其上覆屋五六楹,而水甚急。
土人言,橋下舊有黑龍毒甚,見者無不斃。
又畏江邊惡瘴,行者不敢佇足。
雲其南哈恩坳更惡,勢更甚於潞江,豈其峽逼而深墜故耶?
其水自阿思郎東向出石崖洞,而西南入哈思坳峽中者,即永昌峽口山入洞之下流也。按阿思郎在臘彝北二十裏,其北有南窩都魯坳,則此塢極北之回環處也。逾嶺而北,其下即為滄江東向之曲。乃知羅岷之山,西南下者盡於筆架,直南下者盡於峽口山,東南挾滄江而東,為都魯南窩北脊,山從其東複分支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