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齋未見河東君之前,經過朱子暇汪然明姚叔祥及惠香諸人先後之介紹,機緣成熟,於是崇禎十三年庚辰十有一月杜蘭香萼綠華之河東君,遂翩然來降於張碩羊權之牧齋家矣。今讀東山詶和集,其驚才絕豔,匪獨前此類似之作品,如幹令升曹輔佐陶通明及施肩吾諸人所結集者,不能企及,即茫茫禹跡,後有千秋,亦未必能重覩者也。茲取東山詶和集與牧齋初學集及錢遵王此集詩箋注,並列朝詩集所選程孟陽沈景倩詩等參校。以遵王不注河東君之作,故本文主旨在專釋證河東君之詩。至牧齋之作,則非與解釋河東君之作品及其情事有特別關係者,多從刪略。其餘牧齋之詩通常典故,以遵王之注征引頗備,故亦不贅述焉。
東山詶和集首載沈璜序及孫永祚東山詶和賦。沈璜本末見列朝詩集丁壹叁下小傳。同治修蘇州府誌捌柒沈璜傳,即取材於列朝詩集,無所增補。孫永祚本末見同治修蘇州府誌壹佰及光緒修常昭合誌稿叁拾本傳。沈序末題「崇禎十五年二月望日」。孫賦末題「歲在壬午孟陬之月」。似此集諸詩,有刻成於崇禎十五年二月之可能。但檢牧齋初學集貳拾東山詩集叁(原注:「起辛巳六月盡十五年壬午。」)載「仲春十日自和合歡詩四首」。此四首詩東山詶和集並未收入。據沈氏序雲:「壬午元夕,通訊虞山,詶和之詩,已成集矣。」可知此集諸詩在崇禎十五年元夕以前,實已編定。牧齋自和之合歡詩,既在崇禎十五年元夕以後,自無從收入此集。孫賦題作壬午孟陬之月,則其作成之時間,當與詶和諸詩編定之月日,相距不甚久。因孫氏為常熟人,與牧齋同居一地,往來近便故也。
牧齋尺牘貳與孫子長第貳通雲:
茸城詩和章盈帙,不必更煩仁兄。求作一小賦,冠於集端。以賦為序,少變緣情之法,亦詞林一美談也。改詩乞即付下,但略更字麵可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