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簡述

上編 明史簡述002

字體:16+-

北京在明朝曆史上經受住了這樣兩次考驗。由此可以說明明成祖遷都北京是必要的和正確的,無論從軍事上和政治上來說,他都做對了。

但是,僅僅隻把政治、軍事中心建立在北京還是不夠的。當時東邊從遼東起,西邊到嘉峪關止,敵人從任何地方都可以進來。當然,從山海關往西有一道萬裏長城。可是城牆是死的,沒有人守還是不能起作用。所以,必須要在適當的軍事要點布置強大的軍事力量。因此,明朝政府在北方沿邊一線設立了所謂“九邊”。“九邊”是逐步發展起來的。開始隻建立了四個鎮,即遼東、宣府、大同、延綏。跟著又增加了三個鎮:寧夏、甘肅、薊州。以後又加上太原、固原二鎮。這九個軍事要塞,在明朝合稱“九邊”,是專門對付蒙古族的。每一個軍事中心都有很多軍隊,譬如明朝後期,光在薊州這個地方就有十多萬軍隊。

九邊有大量的軍隊,北京也有大量的軍隊。這些軍隊吃什麽呢?光依靠河北、山東、山西這幾個地區的糧食是不夠供應的,必須要從南邊運糧食來。要運糧食,就要有一條運輸線。當時沒有公路、鐵路,隻能通過運河水運,把東南地區的糧食集中在南京,通過運河北上。一年要運三四百萬石糧食來北京養活這些人。所以運河在當時是一條經濟命脈。這種運輸方法,當時叫做漕運。為了保護這條運輸線的安全,明朝政府專門建立一個機構,派了十幾萬軍隊保護運河沿線。明朝是如此,清朝也是如此。

把軍事、政治中心放在北京,北方的問題解決了。可是發生了另外一個問題:南方發生了事情怎麽辦?於是就把南京改為陪都。陪都也和首都一樣,除了沒有皇帝之外,其他各種組織機構,北京有一套,南京也有一套。北京有六部,南京也有六部。因為南京沒有皇帝,便派一個皇帝親信的人做守備。當時的大學叫國子監,國子監也有兩個:一個叫“北監”,一個叫“南監”。北監在北京,就在孔廟的旁邊。北監、南監都刻了很多書,叫北監本和南監本。當然,陪都和首都也有區別,首都的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部長叫尚書,副部長叫侍郎)有實權,而陪都的六部沒有實權。所有的事情都集中在首都辦。南京的這些官清閑得很,沒有什麽事情可做。這些人大都是些政治上不得誌的人,在北京站不住腳,有的年紀大了,做不了什麽事,就要他到南京去做一個閑官,有飯吃,有地位,可是沒有什麽事情可做。我們研究這個時代的曆史要了解這一點。那麽,他在南方搞一套機構的目的是什麽呢?第一,以南京為中心來保護運河交通線;第二,以南京為中心,加強對南方人民的統治。南方各個地區發生了人民的反抗鬥爭,就可以就近處理、鎮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