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亂局、存亡續絕、安危強弱,都必須要遇到合適的時機,然後才能成功。不是隻有一個因素就能決定的。比如,桀和紂雖然不賢明,但他們之所以滅亡,是因為遇到了商湯和周武王。遇到商湯和周武王,這是天意,不是桀和紂本身不賢明導致的。同樣,商湯和周武王雖然賢明,但他們之所以能稱王,是因為遇到了桀和紂。這也是天意,不是商湯和周武王本身賢明就能達到的。如果桀和紂沒有遇到商湯和周武王,他們未必會滅亡;同樣,如果商湯和周武王沒有遇到桀和紂,他們也未必能稱王。這就像是一個好的農夫,雖然懂得如何耕作,但未必能豐收,豐收需要遇到合適的雨水。遇到合適的雨水,這是天地自然的事情,不是農夫自己能決定的。
越國遇到了大饑荒,越王很害怕,就召來範蠡商量對策。範蠡說:“大王不用過於擔心,現在的饑荒對越國來說是福,對吳國來說是禍。吳國很富有,他們的國王年輕、智慧少、才能輕,喜歡追求眼前的名聲,不考慮後患。如果大王用重金和謙卑的言辭向吳國請求購買糧食,那麽糧食就可以得到了。得到了糧食,越國最終就一定能戰勝吳國,大王還有什麽可擔心的呢?”越王說:“好!”於是就派人向吳國請求購買糧食。吳王打算給越國糧食,但伍子胥進諫說:“不能給!吳國和越國接壤,道路相通,是仇敵之國。如果不是吳國滅掉越國,就是越國滅掉吳國。如果給了越國糧食,就是幫助我們的仇敵。吳國的財富會耗盡,人民會恐慌,後悔就來不及了。不如不給他們糧食而攻打他們,這才是正確的策略。”但吳王說:“不對。我聽說,仁義之師不攻打已經臣服的國家,仁愛的人會救濟饑餓的人。現在越國已經臣服了,我們如果攻打他們,就不是仁義之師;看到他們饑餓而不救濟,也不是仁愛的行為。不仁不義,即使得到了十個越國,我也不願意。”於是就給了越國糧食。不出三年,吳國也遇到了饑荒。吳王派人向越國請求購買糧食,越王不給,反而攻打了吳國,吳王夫差被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