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夜話

不吃羊肉吃菜羹

字體:16+-

為什麽不願吃羊肉而寧願吃菜羹呢?說這樣的話到底是什麽意思呢?我估計到大家看見這個題目會感覺詫異。其實,這本來是很普通的典故,我覺得它很有啟發性,所以又想把它拿來重新做一番解釋。

問題是由於寫文章引起的。有一些學校的語文教師,總以為教學生熟讀幾篇“範文”,記住一套做文章的公式,背誦幾大段到處都可以搬用的八股文字,似乎就能夠幫助學生在考試中過關,甚至於可以騙取較高的分數。這種想法和做法,如果任其自流而不加以製止,就將給我們的語文教學帶來很壞的影響。我曾經為了這個問題同幾位教師進行了討論,在討論中我引述了宋代大作家陸放翁的筆記,來證明我的論點。

陸放翁在《老學庵筆記》中說:“國初尚文選,當時文人專意此書。故草必稱王孫,梅必稱驛使,月必稱望舒,山水必稱清暉。至慶曆後,惡其陳腐,諸作者始一洗之。方其盛時,士子至為之語曰:文選爛,秀才半。建炎以來,尚蘇氏文章,學者翕然從之,而蜀士尤盛。亦有語曰: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

這種情況,事實上決不隻是宋代才有,而是曆代都有。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流行的文章風格,即便並非都象北宋推崇《昭明文選》、南宋推崇蘇老泉父子的文章那樣的受人重視,但也有各個時代自己的特殊文風,這是不容否認的。因此,曆代幾乎都有一些人擅長於“時文”,這種人在當時往往很吃得開。另外有許多人,因為不喜歡“時文”,就往往很吃不開。

當然,我們不能因此就得出結論說:凡是“時文”都是不好的。如果做這樣簡單的推斷,又能解決什麽問題呢?一個時代的文風是自然形成的,也是必然要出現的。問題是要看人們怎樣認識和掌握自己所處的時代特征和由此產生的文風。因此,“時文”並沒有什麽不好。不好的是把“時文”當成了八股公式。正如陸放翁提到的《文選》和蘇文,本來都是好文章,毛病隻在於宋代的文人士大夫把它們當成了八股公式,這就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