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所激起的廣大農民的反封建鬥爭,由於缺乏領導,並沒有深入地開展下去。中國資產階級本身既很軟弱,又不敢發動農民起來革命,因此,它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強大壓力麵前,除了退卻和妥協之外,再沒有別的出路了。孫中山先生剛回國的時候,頗不以和議為然。大家推他為臨時大總統,他也很失望。因為他在英國的時候,曾經和英國政府談定一筆小小的借款;現在總統既然是臨時的,這筆借款當然也就無效了。因此,他對當時的和議條件很不滿意。但是,當時各方麵的“輿論”(當然隻是上層階級的輿論)幾乎沒有不讚成和議的。而一切帝國主義又都極力支持袁世凱,把他視為它們的新的代理人。尤其是英帝國主義,它的駐華公使朱爾典就是支持袁世凱絞殺革命的主謀。英帝國主義雖然也和孫中山先生拉點關係,但這就更顯出它的奸詐。正因為中外反動派勾結成功,一致壓迫要講和,所以孫中山先生反對和議的主張,遭到當時南京臨時政府絕大多數有力人物的非難。汪精衛甚至對孫中山先生說:“你不讚成和議,難道是舍不得總統嗎?”在各方麵的包圍下,孫中山先生後來也歡不再堅持己見了。
臨時政府成立後,和議繼續進行。南京方麵向袁世凱提出:和議成功後,保證舉他為大總統;但必須以清帝退位和他讚助共和為條件。於是袁世凱開始逼宮,企圖強迫清帝退位。但卻遭到滿洲貴族中的頑固分子宗社黨人良弼等的堅決反抗。這時,京津同盟會中的川籍會員彭家珍,認為殺了良弼,便可導致共和,使人民安居樂業,因此決定拚死以除良弼。他怎麽能夠知道他的英勇犧牲,並沒有發生多大的作用,隻不過是幫助了袁世凱登上總統的寶座呢?彭家珍為了刺殺良弼,曾經用盡心機。他把一切準備工作都做好之後,特地裝扮成一個威武的軍官,穿著整齊的軍服,掛著明亮的軍刀,於1月26日,裝著良弼的一個好友前去謁見。但那天良弼剛好不在。當晚他又去,良弼又不在。但他剛往回走的時候,在不遠的途中恰好良弼回來了。在路上一來一去的兩輛馬車相遇,彭就高聲叫“賚臣……”(良弼的號),良弼未應,彭即調轉馬車,跟著良弼的馬車追去。到了良弼的公館,良弼一下車就走近門前,彭也急下車,趁良弼升階正要入門之時,急投一彈,彭在階下當時即被炸死,而良弼也負重傷,於兩天以後就死了。宗社黨人因此嚇破了膽,同時又看到大勢已去,便不敢再堅持帝製了。清朝皇室終於接受了退位的條件。袁世凱的逼宮竟因彭家珍的刺殺良弼而獲成功。我們從當時和議雙方達成的優待清朝皇族的條件,可以看到南京臨時政府是多麽的軟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