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枯病的症狀是半身不遂且伴隨疼痛。若患者言語清晰、神誌清醒,說明病邪仍在肌肉腠理間,未深入內髒。治療時,先讓患者臥床發汗,然後使用九針中的大針進行治療。根據病情的虛實,采用補法或瀉法,通常能夠治愈。
痱病的表現為全身無痛感,四肢弛緩不收,神誌輕微不清,言語聲微但能聽清。這種病症較輕,尚能治療;若病情嚴重到不能言語,則無法醫治。痱病先從陽經開始,後深入到陰經,治療時應先取陽經穴位,再取陰經穴位,采用淺刺的方法。
熱病第三天,若患者氣口脈象平穩,而人迎脈躁動,說明熱邪仍在表未入裏。治療時可選取各陽經上治療熱病的五十九個腧穴,用瀉法針刺以祛除體表熱邪,使其隨汗排出,然後采用補法針刺陰經以補益陰精的不足。若患者發熱嚴重,但氣口、人迎二脈的脈象卻非常沉靜,這是陽病現陰症,不可針刺;若仍有針刺的可能,應立即針刺,熱邪即使不從汗出,也會從其他途徑排出。上述不可針刺的情況,脈象相逆,已有死亡的征兆。
在熱病的第七、八天,若患者出現寸口脈象躁動、氣喘、頭暈等症狀,需要立即針刺治療,汗將自出。針刺時可選擇手大指間的穴位進行淺刺。若患者脈象細微、出現尿血、口幹等症狀,則預後不良,一天半後可能會死亡;若出現代脈(脈搏跳動不規律),則可能在一天內死亡。
如果患者已經出汗但脈象仍然躁動不安、呼吸喘促且熱勢又起則不宜針刺。氣喘嚴重的患者可能會死亡。在熱病的第七、八天若患者脈象已經不躁動或者雖然有躁動但無數象(脈搏跳動不快)則說明熱邪仍在。此後三天內如果患者能夠出汗則邪氣隨汗消除有望痊愈;如果三天後仍未出汗則表明正氣衰竭第四天可能會死亡。在患者尚未出汗的時候是不可針刺治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