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讀就懂的黃帝內經

歲露論第七十九

字體:16+-

黃帝向岐伯提問:醫經中提到,夏天若被暑邪所傷,秋天便會引發瘧疾。但瘧疾的發作似乎遵循著某種時間規律,這是為何呢?

岐伯解釋道:暑邪通常是從督脈的風府穴侵入人體,然後沿著脊椎向下蔓延。人體的衛氣每天會運行五十周次。月初時,衛氣首先會聚集在風府穴,與已停留在那裏的邪氣相遇,從而引發疾病。隨著時間的推移,衛氣的聚集點每天沿著脊椎下移一節,因此衛氣和邪氣的相遇也會逐日推遲,導致瘧疾的發作時間也相應延後。這是因為邪氣先侵占了人體的脊椎部位,每當衛氣運行到風府穴時,皮膚的毛孔會張開,邪氣便趁機侵入,引發瘧疾。隨著邪氣的日益深入和衛氣的逐日下移,瘧疾的發作也會逐漸推遲。

到了月初的第二十一天,衛氣會下行至尾骶骨,第二十二天則進入脊內,流向伏衝脈,並開始向上運行。這樣,到月底時,衛氣總共上移九天,從左右兩缺盆的中間部位出來。由於此期間衛氣每天都在上升,所以瘧疾的發作時間也會逐日提前。然而,由於邪氣已經深入五髒,並與募原相連,距離體表較遠,不能及時與外出的衛氣相遇,所以疾病不會每天發作,而是隔天發作一次,形成了隔日瘧。

黃帝又問:既然衛氣每天下移一節,並不總是停留在風府穴,為何瘧疾還會發作呢?

岐伯答道:邪氣侵入人體的部位並不固定,不總是從風府穴開始。衛氣每天下移一節時,相應部位的毛孔也會張開。如果邪氣也停留在這些部位,邪氣和正氣便會發生衝突,導致疾病發作。因此,隻要有衛氣運行和邪氣停留的部位,就有可能發病。

黃帝繼續追問:風邪引發的疾病與瘧疾相似,但風病的症狀往往持續存在,而瘧疾卻是間歇性發作,這是為何?

岐伯解釋:風邪通常停留在皮膚肌肉之間,衛陽之氣經常與之相遇並發生衝突,所以風病的症狀持續存在。而瘧邪則沿著經絡深入體內,逼迫五髒。隻有當衛氣運行到瘧邪所在的部位並與之相遇時,瘧疾才會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