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問:我聽說人的皮膚上有十二經脈對應的區域,經脈的分布有縱向和橫向,筋的分布有結點和網絡,而骨的分布則有大有小、有長有短。它們可能引發的疾病也各不相同。那麽,醫生在診斷時應該如何根據十二經脈在皮膚上的區域來辨別病情呢?同時,又該如何綜合考慮左右、上下、陰陽的部位以及疾病的發展過程呢?我想請您詳細解釋一下。
岐伯回答說:要理解經脈在皮膚上的分布區域,關鍵是要明白經脈的循環路徑,這是所有經脈的共同基礎。
比如說陽明經,它的陽絡被稱為“害蜚”,而且無論是手上的陽明經還是腳上的陽明經,診斷方法都是一樣的。醫生可以觀察病者皮膚上陽明經對應的區域,看到的浮絡都是陽明經的絡脈。如果這些絡脈大多呈現青色,那就表示病者有痛感;如果呈現黑色,那就表示病者有痹症;如果呈現黃赤色,那就表示病者有熱症;如果呈現白色,那就表示病者有寒症。如果五種顏色都出現,那就表示病者同時有寒熱症狀。如果絡脈中的病氣過盛,就會將這些病氣傳遞給本經。因為絡脈在體表屬陽,經脈在體內屬陰,所以外來的病邪通常都會從絡脈侵入,然後逐漸深入到經脈。
再比如少陽經,它的陽絡被稱為“樞持”,無論是手上的少陽經還是腳上的少陽經,診斷方法也都是一樣的。醫生可以觀察病者皮膚上少陽經對應的區域,看到的浮絡都是少陽經的絡脈。如果絡脈中的病氣過盛,就會將這些病氣傳遞給本經。因此,病邪在陽分主要是向內侵入,在陰分則可能外出或侵入更深的地方,所有經脈的內外出入規律都是如此。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太陽經、少陰經、厥陰經和太陰經。它們的陰絡或陽絡在皮膚上都有對應的區域,醫生可以通過觀察這些區域的浮絡來判斷病情。如果絡脈中的病氣過盛,就會將這些病氣傳遞給本經。對於少陰經來說,病邪會從屬陽的絡脈傳入,然後從屬陰的經脈出,最後向內侵入到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