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地處居庸關至大同長城一線內側。
屬長城防禦係統中的一部分,與榆林堡、雞鳴堡並稱為京北三大堡。
整個堡城呈船型布局,南北寬約一百五十丈,東西長有三百丈,土築磚包的堡牆高兩丈左右,其內衛所百餘戶。
不過自永樂之後,仁宣二宗的絕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了民生內政。
整個洪熙、宣德的十年期間,都未曾對蒙古動過兵,基本是以朝貢拉扯、維持穩定。
如此一來,朝廷自然就沒有去顧及這些為太祖太宗最為得意的邊防衛所,在邊防將領大肆土地吞並之下,至正統年間,衛所兵十不存一。
所謂衛所兵,就是軍屯,士兵入軍籍,七成耕地,三成訓練,說白了就是給你一塊地,自己種地養活自己,完全自負盈虧。
太祖朱元璋曾經極為得意的說,他養軍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如果嚴格按照老朱的想法去貫徹實施,自然可以達到這個結果,比如永樂年間的衛所兵就維持著很強戰力。
但是到了宣德年間。
寧做流寇,不供衛所。
就算明律規定,軍戶逃跑,以逃兵罪算,抓住死刑,兒子閹去,妻女充公,但依舊遏製不住衛所兵逃跑的速度,全國逃亡衛所兵更是達到了驚人的六十萬!
據《明宣宗實錄》記載,宣德八年十一月,山東巡按張聰至遼東巡視,竟然發現山海關的守備兵力僅五六人。
你敢信?
山海關如此重要的戰略重地,守軍竟然是個位數!
不過倒也怪不得這些衛所兵,太特麽苦逼了。
地都沒了,還得背著沉重的徭役給邊防將領打白工,關外如果有戰事還得自個籌口糧出去幹仗。
最後,地都沒了,還特麽得交稅!
我地都沒了,交雞毛啊?!
並且這軍戶規定世世代代子孫往下傳,可以說是後世十八代都完全看不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