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只想当一个学神啊

第九百六十七章 震撼全场的特别报告!

字体:16+-

11月4日,作为米国最南部城市的迈阿密市尚未迎来“小冰河时期”超强冷气团的侵袭,气温虽然跌破10摄氏度,但较之正在笼罩在超强暴风雪之中的北方地区,迈阿密市的天气依然可以称得上是“极佳”。

这也使得记者们特别活跃,在著名的迈阿密大酒店内外,就起码云集了超过两百名各国记者,因为由IU举办的、国际数学界每四年一次、规模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会议——国际数学家大会正在这里召开。

国际数学家大会被誉为“数学界的奥林匹克盛会”还是很名符其实的,本届的大会更是有超过90个国家、4000多名最优秀的知名数学家出席。

每次国际数学家大会都会邀请一批杰出数学家分别在大会上作一小时的学术报告,或者在学科组的分组会上作45分钟学术报告。

不过今年有点小特殊,因为IU特别将会议第二天、1月5日早上的全部时间,预留给了两位数学家,不管这两位数学家是分别作一个半小时的报告,还是更长的两个小时报告,都将会打破国际数学家大会有史以来的最长报告时间纪录。

——当然,也不排除这两位数学家只作半小时报告,然后将剩下时间用来与在场数学家进行交流的特殊情况。

之所以“不确定”,是因为IU的会议议程里只写了“该上午的报告交流环节,内容、形式均由报告人自定”。

这样特殊且宽松得过分的安排,按理来说应该会引起很大的非议,但近4100名出席本次会议的各国数学家们对此居然毫无异议,甚至充满了期待——只因为这两位作报告的数学家,正是如今如日中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秦克院士”、“宁青筠院士”!

抛开那诺大的光环与名望不提,光是凭着他俩昨天在霍奇猜想的公开评审会里那精彩无比的表现,就足以让任何眼红者或心高气傲者老实地闭上了嘴巴,无法对这样明显的“特殊待遇”有半分的抱怨。

这两位来自夏国的年轻院士就有着这样让人不得不服的超强实力!

当然,对于那些有机会上台作报告的中生代数学家来说,他们的心情更多的是紧张与忐忑。

现在IU给了秦克、宁青筠这样前所未有的崇高待遇,谁也不确定IU会不会破例给他们颁发第二枚的菲尔兹奖章——对此数学界乃至媒体们早在议论纷纷了。

万一这届再被秦克小俩口占了两个菲尔兹奖名额,那顶多只能竞争剩下的两个名额了。

谁不想摘下这国际数学界最高的大奖,问鼎数学之巅?为了这可能只有两个的名额,拼了!

为此他们顾不上关注秦克和宁青筠的报告了,一直在认真细致地准备着登台报告的事宜。他们在台上的表现,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否拿到本届菲尔兹奖。

就这样,在无数人的关注与期盼之中,国际数学家大会拉开了帷幕。

第一天的国际数学家大会,早上是惯例的开幕式,然后才开始正式的第一轮报告会。

不过这一天里很多数学家都黑着眼圈,不断地打着呵欠,甚至还有人在IU的执行委员会主席阿索尔·吉布森老先生致辞时睡着了。据说是因为他们都熬了个通宵,一直反复回看着昨天霍奇猜想的直播视频录像,导致了今天精神不佳。

秦克和宁青筠也有出席第一天的报告会,对于他们来说,听这样的报告会既是扩展人脉结识更多数学家、了解数学界最新潮流动向的机会,也是放松精神缓解疲惫的难得休闲时光。

而且第一天下午还有宁青筠的老师田剑兰院士登台作报告,还是排在下午的第一场,两人自然不会错过给老师捧场的机会。

不知道是否看在秦克小俩口的面子上,受邀在本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报告的夏国数学家多达15人。

其中燕大4人,清木5人(含秦克和宁青筠),国内另有5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6名数学家作邀请报告。其中清木大学的田剑兰院士作的是1小时大会报告,其余燕大、清木有4位教授作45分钟邀请报告,剩下的夏国数学家在分组讨论会上作10分钟的学术报告。

众所周知,能被国际数学家大会邀请做1小时和45分钟报告是一个很高的荣誉,说明其工作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影响。

田剑兰院士能受邀作1小时的大会报告,当中既有秦克宁青筠的因素,同时也是IU对她本身实力的一种肯定。

事实上目前王衡老院士正式归隐后,论起夏国在40岁至80岁之间的数论大师,已无人能胜得过田剑兰院士。

她功底扎实,思维敏捷,在数论上的实力已不逊于恩师陈景润老先生,每年发表到国际一区学术期刊的论文都能有五篇以上,当中不乏《数学年刊》《数学新进展》等顶刊。

在秦克、宁青筠入读清木大学前,就是她以一人之力,撑起了清木大学数学系的国际门面,可惜因为她性格孤傲倔强、眼里容不下沙子、对瞧不惯的事情便发声抨击抵制,使她得罪了太多的人,始终无法晋升院士,直到她收了宁青筠为弟子,随着秦克宁青筠的崛起,国内终于无人敢再给她下绊子,她才顺利地当选为数学院士……

田剑兰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心里也是百感交集。她知道自己能有这样机会获得一时小报告的荣誉,是因为她的学生宁青筠。但无论如何,能站到这样的国际舞台之上,她就要为夏国数学界、为清木大学,展示夏国数学家最优秀的一面。

她作的报告是《一些有关数论问题与几何维度问题的交融思考》。参与过一部分“新几何学”的创立过程,使得她的思维豁然开阔。到了她这样的大宗师级别,思维一转变,很多理论的东西便能融会贯通,比如在数论与几何的维度问题上,她便有了极为独到的高深见解。

等她的报告结束,满场都响起了绝非礼节性的、暴风骤雨般的热烈掌声,许多著名的数学大师对她的报告评价都大体相同——“难怪能教出宁青筠院士这样优秀至极的学生,这位田院士的数论水平确实厉害。”

秦克与宁青筠同样用力地鼓着掌,秦克对自己家小白菜低声笑道:“没想到田老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了不起啊。”

“是啊……我发现自己果然还是有很多数论处理技巧的运用上及不上田老师呢,今后要更努力努力再努力!”宁青筠小脸泛着激动的绯红,在为老师高兴的同时,也捏着白皙的小拳头燃起了满满的斗志。

田剑兰院士在第一天下午的第一场报告先声夺人,使得许多昏昏欲睡的数学家都精神大振,接下来的两场报告水平也颇为不错,显示出国际数学界走向欣欣向荣的盛况。

四年前曾与秦克小俩口一起获得菲尔兹奖的哈夫曼教授和莱佩教授在晚宴时坐到了他们这桌,还点评道:

“近年来数学界确实越来越繁荣,这应该是你俩的功劳,你俩的光芒太盛,如果不想完全被你们的光芒掩盖,就只能奋起直追了。”

他们没说的是,他们自己也没敢有半分的松懈,更没心思享受拿到菲尔兹奖后的各方追捧,每当秦克和宁青筠取出新的耀眼成果,便刺激着他们不断进步,只为了不被这两个同届获奖者远远地抛到身后……这也是近年来国际数学界的发展明显提速的一个缩影。

转眼来到了第二天早上8:30,本届国际数学家大会除了颁奖典礼揭晓大奖外,最受人关注的时刻到来了。

IU在各国视频平台的直播间观看人数急剧增长,尤其是夏国,观看人数竟突破了3亿人次,这意味着平均每五个夏国人中就有一人在收看这场直播。哪怕这天刚好是周末,这依然是一个非常夸张非常恐怖的数字。

秦克和宁青筠就是在这样的亿众瞩目中,手拉着手登上讲台。

掌声如潮水般响起,直到两人在舞台上站定,才渐渐停歇下来。

秦克潇洒地挥手:“大家好,我是夏国的秦克。”

宁青筠也挥着小手,微笑道:“大家好,我是夏国的宁青筠。”

简简单单的自我介绍,没任何多余的头衔、职称,因为根本就不需要。他们的简历估计在场的数学家人人都能背出来了。

秦克笑着道:“相信大家都很关心我们今天的报告形式和主题,我和太太商量过后,决定先每人作一个小时的报告……”

众人都惊讶起来,居然才作一个小时的报告?没打破IU的最高时长纪录?

很快就有人猜测,这可能是他俩不想超过昨天老师田剑兰院士的报告时长吧?

只听秦克继续道:“然后是一个半小时的自由交流畅谈,我们将会在这里,与在场所有观众讨论任何一个子学科的数学问题。”

任何一个子学科的数学问题!

全场震动!

现代数学的专业化细分方向越来越多,子学科多如牛毛,哪怕是高斯复生、欧拉再世,都不可能再像从前那样精通几十个不同领域的数学子学科,现在秦克居然说要自由讨论任何一个子学科的数学问题?

哪怕这位秦克院士向来以博闻强识、擅长许多数学子科目而著称,可这……太夸张太不可思议了吧?

秦克没理会台下的惊讶与窃窃私语,他朝工作人员做了个手势,工作人员马上便投影了他的PPT。

“数据建模的十三种高级算法》,我太太的报告主题是《泛涵分析在大数据建模中的应用经验分享》。”

全场的气氛再次沸腾,无数人刷地站起。

秦克和宁青筠在近一年来,在数学上除了“新几何学”外,最火爆最引人关注、让人惊叹不已的就是他们的大数据分析建模能力,完全凌驾于各国的气象中心科研团队之上。

谁也没想到,秦克和宁青筠要在大会上,分享他们的独门奥秘!

这简直是……简直是……众人都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此刻的心情,只能赶紧坐下,找出纸笔,生怕错过任何一秒钟的宝藏时间。

负责摄像的工作人员也赶紧反复检查着机器设备,避免错过这样无比重要的场面。

秦克对眼前的情景早有预料,他轻轻一笑,首先开始了自己的一个小时报告:

“提起大数据的分析算法,相信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hash映射、tap、Trie树、sihash算法之类,其实这些算法都有着很大的局限性,目前世界主流的相关算法中,勉强能称得上合格的,也就只有基于多层连接权重的非线性函数拟合的监督学习算法——神经网络算法。但今天我讲的算法,与这些算法都不一样……”

随着秦克的报告开始,全场一片安静,只有笔尖拼命划在纸上时发出的“沙沙”声。

宁青筠作她的一个小时报告时,会场的反应也差不多,没有说话,没人走神,人人都如获至宝地拼命做笔记,努力消化吸收里面的精华知识。

其实秦克和宁青筠作的这些报告内容,很多都有在流体力学实验室内部公开讲学过,也与欧洲气象中心的科研团队分享过,只是未正式在公众场合进行详细的讲解罢了。

秦克选取了他独创的一些主要算法进行讲解,目的自然是想提升数学界对于大数据的分析建模能力,尤其是在场有很多都是与各国气象中心有合作关系的数学家,他们如果能掌握这些算法,将极大地增强各国气象中心的数据处理和建模能力,减轻他的指导工作量。

至于会不会被某些别有用心人通过研究透彻他的这份报告、从而建立起不逊色于他那极端气候灾害分析预测大模型的新的数学模型,使得流体力学实验室缺少了最核心的竞争力?

那根本就不可能,短短一个小时不可能讲得太深入,尤其是大数据分析的算法是动态变化的,秦克的这些算法也得不断地与时俱进地进行优化,这些数学家能掌握其中三分之一的数学建模思维,就相当了不起了。

而且缺少了LV4的微光相助,是不可能建立起这样庞大的计算机分析程序的。

秦克与宁青筠各一个小时的报告在这片紧张的气氛中很快就结束了,直到宁青筠放下笔,与秦克同时向台下微微躬身致礼时,台下的观众们大多数还在拼命写啊写,居然忘记了鼓掌。

直到半分多钟后,回过神来的观众们才陆陆续续地拍起双掌来,随即掌声越来越大,最终化为了一片震耳欲聋的狂潮!

第九百六十八章 超越高斯、黎曼的顶尖数学天才!活着的数学之神!

完成了共计两个小时的专题学术报告后,秦克与宁青筠只稍稍休息了十分钟,便重新回到台上,准备与所有出席会议的各国数学家交流问题。

在这十分钟里,所有想提问题的数学家都已将问题写在便签纸上,然后折起投入舞台前面的大箱子里。

等交流环节开始后,将会由IU的工作人员从这些便签纸每次抽取一张,交给秦克和宁青筠,两人再打开作回答交流。

因为提问并不限制子学科内容,几乎在场的所有数学家曾尝试着写下一道问题,但大家心里也有顾虑,写这张便签纸是要署名的——若是不署名写明身份会被当成无效问题——人人都担心自己问出来的问题水平不够反倒丢脸,在写这便签纸上的数学问题时便都很慎重,部分数学家对于自己写下问题信心不足的,犹豫过后终究没交上去。

所以最终十分钟之内,只有近两千名数学家提交了问题,但依然将那个黑色的大箱子都装满了大半。

等秦克和宁青筠宣布开始交流环节时,很快就有IU的工作人员上台。出乎众人意料,这位负责抽取问题的工作人员,居然是IU的三号人物、秘书长纳胡恩·布奇!

纳胡恩·布奇也是颇具传奇色彩的大数学家,他是米国科学院的院士,曾在麻省理工当过二十年的数学教授,极为擅长群论、数论和组合学,曾拿过包括麦克阿瑟天才奖在内的十几项国际大奖,而且他还是一名文学作家,写出几本畅销书,后来受邀加入IU,一干就是五年,目前是IU的秘书长,负责各项日常事务,最近两届的国际数学家大会都是他负责组织和召开的。

这样的大人物,居然跑来做抽取问题这样的小事?

纳胡恩·布奇迎着数千人惊讶的目光,先是对秦克和宁青筠笑道:“秦院士,宁院士,不知道是否可以由我来担任这个工作人员?”

秦克与宁青筠同样有些惊讶,但还是点了点头:“那就麻烦布奇秘书长了。”

“这是我的荣幸。”纳胡恩·布奇这才回过头,对着台下的观众们道:“我不请自来,希望大家不要见怪,因为我实在很好奇,也很想近距离看着这两位神奇的夏国数学大师是如何解答各位提出来的刁钻问题的。我也愿意以我的名誉起誓,保证问题的抽取过程完全公平公正,绝无任何作假。”

纳胡恩·布奇的这番话顿时让会议的气氛变得燥动起来,很多人听到“刁钻问题”时都会心一笑,有人还吹起了口哨。

是啊,谁叫秦克夸下海口,公然说可以提出任何与数学有关的、所有子科学的问题来交流?

而他和宁青筠既然站到了台上,那“交流”实际就是“切磋”,或者说是“欢迎大家来打擂”之意。

在场有资格来参会的数学家,哪个不是在各自领域里有相当造诣、心高气傲的主?在你俩擅长的数论、代数、几何、偏微分方程等子学科方向我们没信心与你们比,但在我们自己研究了几十年的领域里,难道也会输给你们?

不管是出于想求解心里的长期数学疑惑,还是出于想为难一下这两位风头太劲的年轻数学家的心态,很多人都在这签纸里写下了极为刁钻甚至艰涩难解的数学问题,当然,为了避免太过分、成为众矢之的受人指责,这些问题的难度都会恰到好处地保持在相对合理的范畴,起码就不会有人写出BSD猜想的内容来提问。

无论如何,一旦秦克和宁青筠遇到无法解答的刁钻问题,名誉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受损。

这时听纳胡恩·布奇揭穿了自己的小心思,不少人都嘿嘿笑着,都盼着自己的问题被抽中。

四周的**使得许多关心秦克小俩口的数学家们都有些紧张起来。

全场恐怕只有曾与秦克有过深入接触的法尔廷斯、德利涅、爱德华·威滕、邱老先生等人神色最为平静,甚至他们看向周围众人目光里带着戏谑的意味。

就在众人或担心、或好奇、或期盼、或幸灾乐祸的目光注视下,纳胡恩·布奇抽出了第一个问题,他当众展开,由摄像机对准了上面的文字,这才将之念了出来,当然,用的是英语。

“请问如何根据从复流形到辛群Sp(N)的多重调和映射,将调和映射的结论推广到多重调和映射上?可否谈谈您的看法?提问者:剑桥大学威利·阿恩特。”

这个问题念出来,台下顿时一片窃窃私语。

威利·阿恩特是剑桥大学里很出名的数学教授,听到自己的问题被抽中,他起身,极绅士地摘下帽子向台上的秦克宁青筠微微躬身,才重新坐下。

台下很多研究或者熟悉这个方向的数学家们也开始凝眉思考,想着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才最合适。

这个问题提得确实极有深度,复流形与辛群的关联问题、调和映射都是近十年来相对较火的方向,属于微分流形与代数学中的李群的复合研究内容,哪怕是研究这个方向多年的大学资深教授,也很难在短短十分八分钟内给出让人满意的答案来。

起码台下的很多人都眉头紧锁,显然一时也没想到合适的回答思路。

秦克却只是轻松笑笑,示意由宁青筠来回答。

微分流形的整体理论起源于从代数拓扑的角度对纤维丛与示性类的深入研究,后来又形成的微分拓扑,这些领域正好是宁青筠最擅长的几个方向之一。

秦克长期通过“思维共鸣”来教导宁青筠,对她掌握什么知识点、水平达到什么层次心里清楚得很。

这个问题对于宁青筠来说有点挑战,但绝不会答不出来。

果然,宁青筠在听到问题时便开始集中注意力思考起来,这时已大概有了思路,便在秦克鼓励的目光中,唇儿轻启,答道:“可以从单连通区域ΩR^2{∞}到辛群Sp(N)的具有有限uniton数的调和映射的因子分解和极小辛uniton数的上界估算开始……”

她开始时说得还有点慢,但越说越流利,在三分多钟便将主要的思路清晰完整地阐述了出来。

威利·阿恩特再次起身,满怀感概地叹道:“宁院士,您的回答非常棒,有部分思路还给了我启发,了不起!”

掌声哗啦啦地响起,在场都是识货之人,虽然未必都擅长这个领域,但宁青筠讲得怎样大家心里有数,回答得确实非常有水平。

纳胡恩·布奇又抽出了第二个问题,这回是泛函分析领域的“线性算子摄动”问题,又是宁青筠很擅长的方向,依然由宁青筠来回答。

第三个问题是有关离散型概率分布的E8格与8维空间中的等体球体最密堆积问题,提问者是京都大学的杉崎彰弘教授,这位可是近三年来接连拿过了京都奖、数学突破奖的日国数学界中生代代表人物之一。

杉崎彰弘起身,朝台上的秦克、宁青筠尊敬地躬身:“敬请两位院士指教!”

这回的问题难度更高,同时涉及概率论与分析学、几何学、李代数和根系统理论等,横跨七八个子学科。

在场人人都听得直皱眉,这个日国教授提出来的问题不但刁钻,而且很冷门,在场有四分之一的数学家甚至只是听过E8格这个名词、对相关理论有点印象罢了,真要让他们来回答,估计直接坐腊。

这回秦克示意宁青筠喝口茶水润润嗓子,然后自己接过麦克风道:“这个问题看似复杂,其实只要找准要点就没什么难度,我们可以从离散数学中的格点堆积问题来入手……”

秦克侃侃而谈,轻松便完成了作答,杉崎彰弘怔了几秒,又再次起身,追问了几个问题,秦克都是秒答,还随口问了杉崎彰弘一个发散出去、以膨胀单元粒径实现紧密堆积的相关问题,结果杉崎彰弘张口结舌,最终朝秦克鞠了个90度的躬,大声道:“谢谢您的指导!”然后脸红耳赤地坐下。

在场众人终于再次**起来。

从杉崎彰弘刚才的提问可以确定,这日国教授确实是这个离散型概率分布方向的专家,研究得极为深入,可谁也没想到这样的大师级专家,不但问不倒秦克,反被秦克问倒了!

要知道秦克从没发表过任何有关这个E8格的论文或者言论!

接下来秦克的表现更是再次刷新了众人的认知,纳胡恩·布奇不断地抽取问题,秦克要么让宁青筠作答,要么就是自己作答,连接五十多个问题,竟无一个问题能难得他俩!

宁青筠也就罢了,她很多时候也要思考,而且回答出来的水平虽然很高、但在大家都能理解的范畴内。

秦克就完全不一样了,不管是什么问题他都是直接秒答,比背答案还要流利,而且能与提问者就极复杂艰涩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让提问者们全都汗颜而退。

到了后来,但凡被抽出问题的提问者,只等秦克回答完,便起身道谢,不敢继续作进一步交流了,免得在全世界的数学家面前丢脸。

一直到中午12点10分,早上的专场报告会正式结束,观众们才如梦初醒,对台上的两名年轻的数学家致以几乎要将天花板都掀开的最热烈掌声。

朗兰兹老先生凝视着台上的秦克和宁青筠好会儿,才转头对旁边的老朋友道:“我今天看到了超越高斯、黎曼的顶尖数学天才,哦不对,准确来说,我看到了神,秦克就是活着的数学之神。”

约翰·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被誉为“数学王子”、“为数学而生的顶级天才”。

他19岁时只花了一个晚上,就用尺规作出正十七边形,解决了这个欧几里得时代两千年悬而未决的难题,一生之中总共发表了323篇著作,提出了400多项科学见解(其中公开发表178项,剩下都记录在手稿里,被后人发现,据说还有些没记录在手稿的内容很遗憾地缺失了)!

以他名字命名的成果多达110个,领域涵盖数论、代数、统计、分析、微分几何、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力学、静电学、天文学、矩阵理论、光学等,可谓是博学多才的超级天才。

波恩哈德·黎曼,高斯的得意弟子,同样是天才中的天才,被誉为“其天才胜过所有同代数学家”。

他14岁时就开始研究勒让德长达800多页的数论专著,然后仅用六天时间就能轻松回答老师提出的任何有关书中知识点的问题。

他一生之中创造了黎曼函数,黎曼积分,黎曼几何,黎曼猜想,黎曼引理,黎曼流形,黎曼映照定理,黎曼-希尔伯特问题,黎曼思路圆环矩阵,黎曼曲面等大量理论,全部都是对数学界影响深远的伟大学说,比如黎曼积分奠定了微积分的基础,黎曼几何直接为广义相对论奠定了数学基础……更不必说“黎曼猜想”这个千禧年七道数学难题之一的著名数学猜想了。

这两位都是历史上公认的数学之神,古往今来能与他们比肩者十只手指头都能数得完。

而现在年仅25岁(实际上还差一个多月才满25周岁)的秦克,却被眼高于顶的朗兰兹认为是超越上面两位数学之神的顶尖数学天才,现代活着的数学之神!由此可以看出今天秦克的表现给这位数学老宗师带来了多大的震撼。

以朗兰兹老先生今时今日在数学界的地位,这番高得不能更高的评价几乎是以最快的速度轰传出去,并引起了媒体记者们的疯狂转载报道。

《朗兰兹大师表示,秦克就是超越高斯、黎曼的顶尖数学天才!》

《朗兰兹:秦克是活着的数学之神!》

数学界再次沸腾起来,但绝大多数人都认可了朗兰兹老先生这个评价,尤其是在今天亲眼见识过秦克那远远超越人类极限的神级实力后,更是由衷地对他产生了膜拜的情绪。

甚至还有数学家直接说,哪怕不提破解攻克各个千禧年数学难题的成果,光是秦克院士创立的新几何学就足以超越“代数几何帝王”格罗滕迪克,直接封神了。

有些原本因为种种原因没加入到秦克那个“全球极端气候大数据高级分析团队”的数学家后悔了,私下里联系秦克,表示愿意放下工作事业,举家搬迁到夏国,只要秦克能点头同意他们加入“全球极端气候大数据高级分析团队”中,让他们能跟随秦克院士学习……

接下来几天的国际数学家大会,报告者们都努力地展示自己最好最优秀的成果,可惜在场的观众们都已被那天秦克与宁青筠的惊艳表现完全震撼了,眼光也变高了,哪怕后面的报告者水平确实都不错,引起的反响却不怎么热烈。

到了第十天,国际数学家大会迎来了闭幕式,以及最重要的颁奖典礼。

而在这一天,将会揭晓本届最引人关注的菲尔兹奖得主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