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国,麻省理工大学,国家核电核动力小型化应用研究实验室,负责人兼首席科学家代表塞恩斯·凯特利教授不耐烦地挂断电话,然后将助理约翰叫进来,劈头劈脸地训道:
“约翰,再说一遍,我没兴趣去夏国参加什么‘星球防护罩’项目的方案制订,我的研究工作很忙,更不想离开我的家人跑到遥远的国家待上大半年!以后除非秦克自己亲自打电话来,不然有关这方面邀请的电话不要再转接过来了!”
塞恩斯·凯特利教授确实有点烦躁了,这几天里不断有学校的领导、米国物理学会的同僚、米国国家科学院的朋友打电话来,内容都大同小异,劝说他动身前往夏国参加由秦克院士主持的“星球防护罩”技术方案的制订工作,以及负责起核反应堆小型化方向的研究攻关。
这么多人来请求他,自然是因为他在这方面的研究水平称得上是米国的领头羊。
别看塞恩斯·凯特利教授今年才60岁不到,却已身披米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米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院外籍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等多重光环,还是米国物理学会的会士、十二年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尤其是在核裂变压水堆小型化应用方面的研究,他在米国绝对称得上是顶尖水准。
所谓的压水堆,是当前技术最成熟的核反应堆,也是当今世界核电站中应用数量较多、容量较大的堆型,这是一种以加压的、未发生沸腾的轻水作为慢化剂和冷却剂的反应堆,正因为技术成熟,安全性最高,成本最低,往往只能用于大中型核电站中,如何将它小型化,是无数科学家研究的方向,但论起取得出色成果的科学家屈指可数,塞恩斯·凯特利教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目前他的实验室已成功试制出直径仅10米、高度仅14米的核裂变压水堆反应堆和配套的电动力装置,输出功率达到230兆瓦(1兆瓦=1000千瓦)!
这是什么概念?目前世界各国商用的最小型核电站,采用的模块化小型压水堆,其核心反应堆直径超过13米,高度超过15米,而单座电功率仅为125兆瓦!可以说,塞恩斯·凯特利教授的研究成果领先了当今时代十年以上。
这里再提一句,不要觉得230兆瓦似乎并不算多厉害,但要知道,想达到同等输出功率的燃气火力发电厂,起码要占地2平方公里,更别说燃料的运输成本了。
这样的小型核反应堆,不但可以用于地质、气象、经济能力和电网容量都受限制的地区,尤其是可以建在接近工业区和人口密集区的地点,提供充沛的电量与热力,还可以用于舰艇与航母上,堪称“超级充电宝”。
也正因为取得的一系列耀眼成查,塞恩斯·凯特利教授这个诺奖得主在米国科学界的地位极高,连米国物理学会的会长见着他,都得客客气气地保持尊敬。
这次米国选派科学家代表参与到“星球防护罩”项目计划中,塞恩斯·凯特利教授很自然就被选上了。
不过塞恩斯·凯特利教授本人并没有接受这份委托的意思,一方面是因为他自己的研究都正在最紧要关头,能不能将压水堆的核心反应堆压缩到9米直径、13米高度的范围内,就看接下来这两三个月的研究攻关了。
而他拒绝请求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听闻爱德华·威滕和秦克亲自给不少科学家打了电话,邀请这些科学家亲赴夏国参与“星球防护罩”设计方案的制订,却自始至终没电话联系过他,只是统一发过邀请邮件和“星球防护罩”的设计草案。
邮件虽也算是邀请的一种方式,但没有亲自打电话来,明显就在重视程度上差了一个档次,这让塞恩斯·凯特利教授感到了轻视与侮辱。
难道自己这样的身份地位,难道还不值得秦克亲自打电话来邀请自己远赴夏国?
这让塞恩斯·凯特利教授非常不爽,他已打定主意了,除非秦克亲自打电话来请,不然就算是物理学会的会长,甚至是总统先生亲自打电话来,他都不会答应!
他就是要争回这口气!
说来塞恩斯·凯特利教授与秦克是有过“旧怨”的。
二十多年前,塞恩斯·凯特利教授也研究过放射性元素的安全利用问题,只是当他沿着这個方向研究差不多七八年后,发现没什么成功的机会,便果断放弃这个方向,改为研究相近领域的压水堆小型化技术方向,并在这个新方向上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果。
所以当听闻秦克团队正在研究“放射性元素无害化”的方向时,他曾嗤之以鼻,私下里在好朋友的聚会里扬言:“就目前的科技水平,想实现放射性元素的完全无害化应用,一百年内都不可能!”
结果可想而知,秦克团队在去年九月就正式实现了“放射性元素无害化”,他被狠狠地打脸了。
还好塞恩斯·凯特利教授只是私下里与好朋友私下聚会时说过那样的话,好朋友们也没有传开去,即便如此,他依然觉得很是丢脸,起码在自己的密友圈子里丢光了脸。
同时他又有点不服气,便决定认真研读一下秦克团队写的那篇《基于全新的“WQTNQ理论体系”实现放射性元素衰变随机事件的精准控制》论文,看看到底是不是真的解决这了个世纪级的大难题。
这个决定让塞恩斯·凯特利教授再次郁闷了,因为他居然没法子完全看懂这篇论文,里面有大篇大篇的弦理论、时空维度理论也就罢了,关键是还有大量的高深艰涩数学算式!
见鬼,这到底是物理论文还是数学论文?
关键部分的数学推导论证过程看不懂,塞恩斯·凯特利教授又不好意思请教学校里的数学教授,只能挑后面的实验步骤与理论细节来看,最终却没挑出毛病来。
到最后他不得不服了——虽然是心服口不服——秦克团队,嗯,估计核心人物还是那个秦克和爱德华·威滕,确实非常了不起,居然能想到完善M理论、再根据新的理论来实现放射性概率事件的时空维度跃迁变化,进而实现放射性元素的无害化,这样的构思简直是就是神来之笔!
再考虑到爱德华·威滕这么多年都没能完善M理论,那秦克在这个团队之中的作用就更加突出了。
塞恩斯·凯特利教授心底里对秦克的不服气已消失了,换上的是更复杂的心情。自己研究了一辈子都没有做到的事,居然被一个年轻人轻易就实现了——据说这个团队建立起来也就一年左右!
厉害,了不起,甚至可以称之为不可思议了!
不过服气归服气,塞恩斯·凯特利教授发现这次秦克只给他发了邮件邀请,并没有亲自打电话来邀请时,心里还是很不舒服的。
尤其是他看过秦克的那份设计草案,知道核裂变反应堆的小型化发电技术97项要突破的关键技术之一。在这方面,放眼世界,能及得上他的人绝不会超过五个。
他现在稳坐钓鱼台,就等着秦克来求他,最好像夏国的那什么三国故事里说的“三顾草芦”一样,哪怕不能亲自过来请他,也得打上几次电话来。
这样才显得他的特殊地位,以后到了夏国,也能掌握更大的话语权,为自己的名望、为自己国家争取到更大的利益!
塞恩斯·凯特利教授点燃了一根烟,正在那里一边惬意地吞云吐雾,一边幻想着秦克打电话来诚邀自己、自己又该摆出怎样的姿态合适的时候,办公室的电话再次响了起来。
“法克油,约翰,如果你又乱转接电话进来,你这个月的工资就减掉一半!”塞恩斯·凯特利教授不爽地咂了咂舌,压熄烟头,回到座位坐下,拿起了话筒。
“凯特利教授……那个……”
这回打电话来的居然是约翰。
这个懒家伙,有事情居然不从楼下跑上来汇报,而要通过电话打来?再这么懒散,工资扣你一半!
塞恩斯·凯特利教授在心里骂了句,不悦道:“有什么事?有话快说!”
约翰咽了口唾沫,有些艰难地开口道:“我建议您抽空查收下邮件,最新的那封邮件,是夏国秦克院士发来的……”
“又是邀请邮件?”塞恩斯·凯特利教授倒是心头一宽,他傲娇地想,秦克终于第二次发邮件来邀请了么?别说第二次了,就算两百次都没用,谁晓得这些邮件是不是助理发的?起码得秦克亲自打电话来,才显得出邀请的诚意!
“不是邀请邮件……您最好自己看看……教授,我还有工作,先去忙了。”约翰说罢便慌慌张张地挂断了电话。
塞恩斯·凯特利教授皱了皱眉,这个冒失鬼!
他一边想着是不是要换掉这个助理,一边自己打开了邮箱,见最上面的邮件已被打开过,显然是约翰查阅过内容后才电话通知他去看的。
邮件的标题是《关于“星球防护罩”设计草案的二次修订》。
二次修订?这么快?如果没记错,前天才发来第一版吧?
塞恩斯·凯特利教授有些奇怪,他点开邮件,只见这是和上一样,都是群发给全国推荐的那12000多名科学家的,他塞恩斯·凯特利只是其中之一。
“哼!”
塞恩斯·凯特利教授不满地冷哼一声,细看内容,嗯,第二版的设计草案较第二版确实完善了不少,能在短短两三天里又优化出更详细的设方草案来,这秦克确实很了不起,但继续看下去,他的眼睛忽然瞪得大大的,失声惊呼道:“这怎么可能!?”
因为设计草案里,分明已多了核反应堆小型化的应用!而且注明了采用快中子增殖反应堆技术,已实现超小型化的技术突破,可以直接应用,第一版里的有关“核反应堆小型化应用”的技术攻关需求取消,97个待解决的关键技术缩减为76个……
后面的内容塞恩斯·凯特利教授完全没心情看下去。
他终于明白为什么约翰不敢上来当面和他说了,这封邮件,相当于说,专研压水堆小型化方向的塞恩斯·凯特利教授已没必要加入到这个“星球防护罩”设计方案的万人研讨专家团队中了,因为更高级、更高难度的快中子增殖反应堆小型化技术已可以应用到这个方案中……
快中子增殖反应堆堆芯小,功率密度大,世界上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的主力堆型,仅需要使用直径约1米的由核燃料组成的堆芯,几乎可以百分之百地利用铀资源,可以说是未来的主流方向。
但它也有缺点,那就是技术并不成熟,结构极为复杂,一个实验快堆就需要近200多个系统,各种仪器设备达7000多台套。目前世界的几十个快堆,全都只存在于实验室,距离商用还有遥远的距离。
正因为快中子增殖反应堆商业价值不高,要烧的研究经费又多,其小型化的难度还远在压水堆之上,当初塞恩斯·凯特利教授才选择更容易出成果的压水堆小型化方向。
事实上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他已在压水堆小型化上取得了极为耀眼的成果甚至拿到了诺奖,而与他同期的、研究快中子增殖反应堆的一些杰出科学家们,依然未有什么大的突破,空耗了时光岁月与精力。
但怎么也没想到,现在秦克忽然说,他已实现了快中子增殖反应堆的小型化应用,而且应该是很稳定、技术成熟、有较高经济效益的应用,不然不可能采用到“星球防护罩”这样重大项目之中——这怎能不让塞恩斯·凯特利教授眼前发黑?
这意味着他辛苦了多年的研究一下子就失去了意义!
更宣布着核反应堆小型化应用技术迈入新的纪元!
塞恩斯·凯特利教授愣了好久,才拿起电话,拨通了助理约翰的电话。
“给我订最快的机票,我要去夏国。”
“夏国?”约翰明显愣了愣,试探着问道:“教授您是要去夏国京城?是去参加万人科学家大会吗?”
“说那么多废话干嘛!就是去夏国参加万人科学家大会!赶紧订票,我要最快的航班!”
“是!”约翰赶紧应下便去办事了。
塞恩斯·凯特利教授重重放下电话,不管如何,他都要去夏国一趟,不亲眼看到那个快中子增殖反应堆小型化技术,他绝不相信!在短短两天里,秦克怎么可能将这个技术难关攻克掉!?
虽然以秦克现在的实力想解决这个问题并不会困难,但准确来说,这个技术难关确实不是秦克攻克的,而是他的岳父岳母带队花了近十年时间攻克的。夏国顶尖科学家攻克科研难关的勇气与韧性,又怎可能会输给米国的顶级科学家?
(本章完)
第九百八十七章 助学基金会的年会,及万人科学家大会的召开
类似的情景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高校、不同的实验室、不同的研究机构里上演。
没人知道为什么短短两天里,原本97项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难点就忽然缩减为79项了,而且这些关键技术显然全都解决了,因为都被秦克加入到第二版的设计草案里了!
无论是“快中子增殖反应堆的小型化应用”,还是“抗超高压超高温合金技术”、“电磁多频段复合同步消融技术”,哪项不是足以震撼全世界的技术?
之前都没听到什么风声,怎会忽然就蹦出来了?
是秦院士之前就秘密研究着,还是哪个国家将这样的顶尖技术共享了出来?这些技术是不是真如方案里所说的那样可以投入实际应用中、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就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全世界12000多名顶尖的科学家们都在为这个第二版设计草案而或惊叹、或震撼、或疑惑、或不可思议、或议论纷纷,或立即动身飞往夏国之时,话题的焦点人物——秦克,却没在研究这“星球防护罩”项目的事情,而是在处理青柠助学基金会的重要事务——年会。
对于秦克来说,青柠助学基金会比青柠科技更值得他关心。哪怕忙碌得没时间精力再亲赴各个助学点进行实地现场巡视,他也会不时将目光投注到这项慈善事业上,每月认真翻阅基金会的定期报告。
今天下午,原本他的“全球极端气候大数据高级分析团队”有场讨论会,需要他主持召开,但听到基金会秘书长霍宝燕与助理干事吴铸终于来到了京城办事处,他果断便将会议交给老陶、陈立成、汤姆森主持,自己则与宁青筠提前赶往京城办事处。
这次的“青柠助学基金会年会”是秦克发起的,所以来到京城办事处的除了霍宝燕与吴铸外,还有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所有基金会干事们,其中有许多都是近两年新入职的新人,秦克都喊不出名字。
这个年会原本应该在春节前召开的,但因为“小冰河时期”带来的严冬恶劣天气,今年的春节期间秦克都没带老婆孩子返回远州,更不好召集全国各地的干事们到远州开年会。
所以这年会便改到了现在的3月31日,地点也改为了京城办事处。
秦克决定召开这次年会,不只是为了沟通感情,更是为了道谢和表彰表现优秀的干事们。
去年11月至今年2月底的“小冰河时期”严酷冬天,青柠助学基金会负责联络和捐助的小山村里没有冻死冻伤一個人,实在是了不起的成绩,这不只是因为秦克与宁青筠为基金会注入数以亿计的庞大资金,更是因为以霍宝燕为首的干事团队们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结晶。
尤其是霍宝燕,她在去年10月底“小冰河时期”的超级寒潮即将袭来之际还在小山村里忙活,如果不是秦克派出了心腹助理方咏棠亲自去“逮”她回远州,她恐怕极可能就留在小山村里与村民们共度难关了。
今年三月初,“小冰河时期”的超级寒潮终于完全退出了夏国的土地,所有助学小山村的受灾损失情况也统计出来了,总体情况非常不错。
首先,因为各项御寒物资及食物清水配置齐全,各个村子都没出现任何村民丧生的不幸事故,只有个别人不小心滑倒受伤,但都平安度过了难关。
而在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方面,得益于“完美型沙漠红薯”、“特种御寒II型冬小麦”等农作物种子的大力推广,及其顽强的生命力,村民们的粮食减产方面损失并不严重,顶多较往年下降10%左右,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最让秦克满意的是,所有捐建的学校楼房都经受住了暴风雪的袭击,没出现任何屋顶被压塌的事件,可见建楼质量之高、建造期间的监管之严。
这些亮眼的成绩出来后,秦克便决定尽快召开年会给青柠助学基金会的干事们一份表彰与奖励。
有功则奖有过则罚,这是秦克的管理原则,这样才能保持团队的干劲与活力。
可惜霍宝燕早早就在二月底就带着新婚才两多个月的吴铸飞赴各地,视察助学项目,帮助好不容易熬过了严冬的村民们解决困难,一直拖到今天3月31日,霍宝燕才与吴铸在秦克的再三“电话邀请”下飞返京城,参加本次年会。
如果米国的塞恩斯·凯特利教授知道他再三渴望而不可得的“秦克亲自电话邀请”,却反复出现在霍宝燕这个与科研工作半点沾不上边的普通女子身上,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其实秦克并不认为自己的电话邀请就有多珍贵多稀罕——哪怕很多人视之为至高的荣耀,秦克也认为霍宝燕值得接受这份荣耀。
皆因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霍宝燕这位比自己和宁青筠更忙碌更拼命的“基金会秘书长”,有着一颗怎样珍贵的、博爱、善良的、回馈社会的赤子之心。
……
现在青柠科技与青柠助学基金会依然共用一幢办公楼,顺便一提,目前这幢办公楼是去年才新购入的,原本一层的办公区域已不够使用,秦克反正不缺钱,便大手一挥,将整幢办公楼买下,除了用于办公室外,还用来员工会议室、员工食堂、临时休息室、健身房,文化娱乐室等之用。
大会议室更是大,容纳全国来的三百多名干事毫不费劲。
秦克与宁青筠,以及跟来凑热闹的秦小壳走进会议室时,整个会议室顿时安静下来。
许多新人都是第一次见到传闻中的大BOSS、世界最顶级的著名科学家秦克院士与宁青筠院士,脸上都满是见到偶像明星时的激动神色,要不是事先已被打过招呼,说不定很多人都要掏出手机来拍照晒圈了。
“大家好!”秦克对这样的情景早习以为常,与宁青筠一起微笑着朝众人挥挥手。
“秦院士好!宁院士好!”众人纷纷争先恐后地挥手回应,场面之热闹堪比明星见面会。
卫锋与卫菁绷着脸守在秦克、宁青筠的两边,避免有陌生人接近他俩。
秦克却没管这些,他上前几步,看着明显风尘仆仆、脸庞消瘦的霍宝燕和吴铸,郑重地说道:“辛苦了,霍姐,柱子。”
自从上次10月底在远州与霍宝燕和吴铸见过一面后,时隔近半年,秦克才再次见到两人,发现两人似乎又消瘦了一圈,难掩疲态。
三月时的倒春寒颇为严重,小山村的气温更远低于城市。光看两人的样子,就能猜到这个月来两人全国奔波是何等的辛苦。
“霍姐姐!”秦小壳表达感情的方式更直接,冲上前一把抱住霍宝燕。
宁青筠也上前两步,含泪看着霍宝燕,轻声唤道:“霍姐。”
对于宁青筠来说,霍宝燕与助理方咏棠都是类似于姐姐一样的存在,哪怕她的科研地位变得再高,也不会改变这份在微末之时建立起来的真挚感情。
霍宝燕也是重情之人,看到秦克三人的神色,眼圈也发热了,她反抱住秦小壳,用沙哑的嗓音对秦克和宁青筠道:“你们两个似乎又瘦了点,要注意身体健康啊,现在你们可是我们国家的国宝。”
“霍姐才是,上次见你就够瘦了,一个冬天也没能养回来?现在又比上次瘦了圈。你可比我们辛苦多了。”宁青筠语带心疼道。
要不是年初时才让方咏棠强行带着霍宝燕去医院做过全套体检,确定她的身体没什么大毛病——当然,小问题难免有不少一——此时看到霍宝燕累得消瘦成这样子,宁青筠怕要担心她是不是染上了什么重病。
霍宝燕能感受到宁青筠话里的真挚,心中温暖,但还是摇头笑道:“我没事,我现在每天都过得特别充实特别快乐。我想大概和你们沉迷于做研究是差不多的状态,累并快乐着。”
另一边,秦克也张开双臂,与高中的同学兼好朋友吴铸拥抱了一下:“柱子,好久没见,又黑了瘦了,徐佳玲见着怕要埋怨我了。”
吴铸憨厚道:“我和霍姐一样,感觉很充实,而且这点辛苦对于大山长大的人来说不算什么。现在大多数助学的小山村都通了公路,能开车进去,也就路上颠簸了点,比起小时候我念中学时要走五六里的山路好多了。”
秦克知道霍宝燕和吴铸说的都是真心话,只要看到两人疲惫的双眼中透着的明亮光芒就能看得出来——这是在为了梦想为了目标而燃烧自我的光芒,正因为有这股面对困难的不屈与昂扬斗志,让秦克再次觉得,将霍宝燕与吴铸安排在青柠助学基金会真是太正确的选择了。
而且,光是冲着这份对公益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贡献,秦克就认为对他们两个再怎么重赏也是值得的。
秦克拍拍吴铸的肩膀,又看向站在吴铸旁边的徐佳玲,歉然道:“佳玲,柱子,上次你俩结婚时我们刚好在国外,都没能出席,真是很抱歉啊。”
吴铸和徐佳玲是去年12月中旬时结婚的,因为天气问题并没有大摆筵席,只是请了三五桌亲人与最好的朋友。秦克如果在国内那是肯定要去参加给兄弟撑场面的,但那时他刚好在瑞典参加诺奖的颁奖典礼,只能托在远州的方咏棠送了串新车的钥匙作为贺礼。
徐佳玲忙道:“克哥,你送的礼已很重了,那辆车子市面上卖50多万呢,我和柱子原本不敢收,但方助理一定要我们收下,说我们不收下她就要被扣光工资了……”
秦克不由莞尔,方咏棠在“勉强”别人方面确实有一手。
吴铸则用力地握住秦克的手道:“说起这事,克哥,我……我都不知道怎么感谢你……”想起当时的情景,他的声音都有些哽咽。
要知道他老家在偏僻的小山村,以前家里还很贫寒,直到加入青柠助学基金会后,收入高,才改善了家里的情况,但较之家境不错的城里姑娘徐佳玲是明显差得多。
这使得徐佳玲那边的亲戚普遍有点轻视他。
但秦克送来的贺礼一下子就给他撑起了场子。世界最著名的大科学家秦克院士和宁青筠院士居然是吴铸的同学,而且还送出这么贵重的新车作为贺礼,显然与吴铸关系非常好。
徐佳玲那边的亲戚们对吴铸顿时另眼相看,各种套近乎拉关系,前倨后恭得让吴铸都有些无所适从,心里更是只剩下要为克哥卖命一辈子的强烈念头。
“都是自家兄弟,客气什么,再说伱为了基金会的事跟着霍姐全国跑,陪佳玲的时间都少了许多,让佳玲也因此受了不少委屈。”秦克说着对徐佳玲道:“佳玲你放心,下个月起柱子就不会经常到处跑了,平时主要留在远州,有需要时才出差。”
青柠助学基金会的资助范围已遍布全国,霍宝燕想再像以前事事躬亲肯定是不行的,而且经过这些年来的探索,相关的制度规范都已建立起来,秦克便打算变更下青柠助学基金会的架构,划片区管理,霍宝燕与吴铸平时坐镇远州,审核项目,手下还会一批专业的核查人员,定期奔赴各地实地考察监督。
这也是年会里将会宣布的事。
寒暄过后就是正式的年会。最终这次青柠助学基金会的年会举办得很成功,几乎所有干事都收到了大红包,人人喜气洋洋士气大增,但也有个别办事缺乏责任心、拖拖拉拉流于形式的干事被严肃处罚,形成了威慑力。
在年会上秦克又提醒今年的夏天会继续高温干旱,年底的冬天依然极端寒冷,好让各省的干事们按今年的经验提前做好应对。
搞定了最关心的青柠助学基金的事,秦克与宁青筠又将注意力全放回到拯救世界的大事上,除了推进“星球防护罩”项目外,不时还要指导世界各国气象中心在自然灾害预测研究中遇到的难题,忙碌得不行,连对24名研究生们的指导工作,都压缩到了每天一个小时,而给本科生们的授课,也减到了每周一节。
到了4月3日,来自世界各地的12489名顶级科学家云集夏国京城,这些可几乎都是各个科研领域的大牛们。如此多著名科学家聚在一起,只为了共同的目标——制订完善“星球防护罩”的设计方案,实在是破天荒般的第一次,引起了媒体们的广泛关注。
秦克对外打出的旗号的“世界万人科学家大会”,主题是研究全球极端气候的应对措施,所以并没多少普通人知道,这其实是一场拯救世界的计划方案研讨大会。
因为人数众多,除了第一次的“启动会”是分设了主会场和三个分会场外,其余都是按“待攻克的关键技术”来分组讨论,每天的讨论结果汇总到以秦克为首的“决策团队”里,“决策团队”在第二天一早反馈意见,协助解决问题,提出新的思路。
本次“世界科学家大会”参与人数众多,又都是有主见有水平的优秀科学家,自然难免有争吵与辩论,“星球防护罩”的设计方案就在这样一片“磕磕碰碰”中开始缓缓地向前推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