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秦克倒是沒考慮過,他想了想才道:“‘星球防護罩’項目的團隊合作,純屬是因為大危機的威脅才形成的,經費也來自於各個國家的大力支持,但這樣輸血式的模式是無法持久的,按照原本各國商議的方案,這幾十萬人的團隊將於一個月後解散。如果要問我的意見,將當之轉化為進行跨國籍、純學術與科研合作的世界科研組織也未屬不可。但據我所知,目前類似的世界級學術科研組織已有不少,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較之管理我更喜歡做科研,並沒興趣當這個發起人和管理者。”
秦克說的是實話,想真正脫離國籍民族進行科研合作,也就像這樣威脅全球人類生存的“超巨型太陽風暴”危機了,否則是很難真正實現的。
類似目標的國際科研學術組織目前有很多,但除了歐洲核子研究組織這類需要以天文數字般的經費來維持、且專注於純理論方向的跨國聯合科研組織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外,其餘大多數都是最終淪為了各國科學界之間的橋梁和紐帶,通過召開大型會議來促進學術的交流與提升,頂多也隻能聯合開展一些較為基礎的研究,比如國際科學理事會ISC、國際數學聯盟IMU,比如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都是這類組織。
秦克是沒興趣去湊這個熱鬧了,與其浪費時間開展這些華而不實、形式大於實質意義的學術科研交流活動,他更願意專注於科研上,從事最喜歡的研究工作,探索科學的奧秘。
何況他想進行的可控核聚變、星際航行、火星基地、人體長壽基因研究等等研究課題,都是各國緊盯的重大方向,更不可能進行跨國合作。
秦克的回答倒是讓很多人悄悄地鬆了口氣,現在秦克在國際科研界的威望太高,尤其是以經曆這一次科研救世行動後,甚至可以說當之無愧的第一人。秦克如果站出來振臂一呼,估計響應者雲集,到時又是一個大型跨國科研巨頭的誕生,實在讓人難以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