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七零:我在林场当知青

第四百七十一章 清华

字体:16+-

盛家这处房子地方不小,东西跨度能盖七八间大房子。

盛希平一琢磨,反正是盖一回,不如就盖的大一点,直接盖上七间房子。

西头留一间当锅炉房和车库,东头六间住人。

其实盛希平挺想起个二层小楼的,可一琢磨,那样属实是太招摇了。

而且家里没那么多人,房子太大闲着也不好,所以就歇了这个念头。

正好,趁着盛希泰放假在家没啥事儿,哥俩领着盛新华和盛新宇,就开始归拢倒腾东西。

房子要翻盖,家里这些家具啥的,都得搬到外头去。

于是就在前院搭起一个棚子,把东西都搬到外面,能塞仓房的塞仓房,能放棚子里的就放棚子。

正好,等他们都收拾差不多,小学期末考试成绩出来,盛新华回学校听成绩,领暑假作业。

盛新华学习还行,反正小学的功课也没多难,语文数学都考了一百分,老师没给留太多作业。

接着,盛希平把盛希泰、李大娘和俩小子都送回了林场,他们夫妻俩搬去拐角楼那边住着。

家里这头,直接找了林建的施工队过来,该拆的拆,盖扒的扒。

原本好好的三间房子,就这么被夷为平地。

林建的工队那可是专业的,盛希平也不差钱儿,各类建筑材料直接运回来,这活干的还能慢了么?

七月十六号,房子破土动工,开始挖地基。

一般盖房子挖地基,一米八左右就差不多了,盛希平跟工队说,最少要两米四五。

而且,几个主要的间壁墙,也要打地基。

地基一定要打牢了,指不定哪年他一高兴,再起来一层呢?

工队那边不管这些,只要钱到位,让咋干就咋干。

就这样,一头工厂,一头自家盖房子,两边都忙活的热火朝天。

七间房子容易,没几天地基就打好了,上头打了一圈钢筋混凝土的圈梁,等圈梁水泥养生好,接着开始砌砖。

以前土坯房的时候,墙都挺厚,现在用砖了,一般都是盖三七墙。

瓦匠动工的同时,木匠也开始干活,房梁、门窗口啥的先做出来,一边砌墙,门窗口也安上。

等砖墙砌到门窗口齐平时,上面再打一圈钢筋混凝土的圈梁。

地基深,再加上有这两道圈梁,这房子绝对结实,肯定不会出现地基下沉,墙面开裂等问题。

八月八号,新房子上梁。

盛连成夫妻、盛希泰都下来了,林场和大碱场的不少人,松林高中的一些老师,都来帮忙。

加上林建的施工队,这么多人忙活,那肯定干的快。

一上午的工夫,上梁柁、钉檩子八板、挂瓦,连钉棚杆、铺棚等全都完事儿。

盛希平在林业局宾馆订了桌,中午直接在那边招待。

“辛苦大家伙儿了啊,那个,家里不方便招待,只能在外面吃了。

今天略备薄酒素菜,大家伙儿别嫌弃,反正下午咱休息,中午这顿饭,敞开了吃喝,随便造。”

酒席摆在大厅,一共安排了五六桌,每桌都是十个菜,鸡鱼肉蛋啥的都有。

旁边搬过来两箱白酒,五六箱啤酒,爱喝啥就喝啥,随便。

周明远出国考察还没回来呢,盛连成跟刘长德,还有高中的主任、老师们坐在一起。

“曹老师,谢谢你啊,这几年对我们家希泰格外照顾。

这孩子从小就皮,成天惹祸,这两年没少给你添麻烦。”

正好来帮忙的老师里面,有盛希泰的班主任曹老师,盛连成少不得要跟人家说几句客套话。

“哪有哪有?希泰这孩子好着呢,脑瓜儿冲,还肯学习,我就没见过这么优秀的孩子。

淘小子聪明,你看他,这次考的多好啊?六百九十一分,咱县里排名第一,全省林业系统排第一。

盛老哥,你就高兴去吧,他这回清华保证能录取。等着录取通知书到了,可别忘了请客啊。”

曹老师把盛希泰看做眼珠子,在他眼里,盛希泰哪儿都好,处处优秀。

哪怕是盛连成,也不能说他得意门生的一句不好。

这几年,高考科目和分数一直在改革,跟前几年又不一样了。

现在理科语文一百二、数学一百二、外语一百、物理一百、化学一百、政治一百、生物七十,总分七百一。

文科语数外、政都一样,地理一百、历史一百,总分六百四。

盛希泰学理,七科总分六百九十一,除了语文、外语、政治没拿满分之外,其他四科都是满分。

以前,高考成绩归局教育处管,自打松林高中成立后,高考成绩就直接下发到高中了。

前几天,成绩单一传过来,松林高中就沸腾了。

盛希泰以全校第一,全县第一,全省林业系统第一的成绩,为松林高中赢得了无上的荣耀。

局里和学校都发话了,必须给奖励,不光奖励学生,连班主任还有任课老师,都有奖励。

周青岚带的班级秋天就要升高三了,她在学校呢,成绩一出来,周青岚第一时间就往前川林场打电话报喜。

还在家领着陈峰、陈月、盛新华他们玩的盛希泰,得知自己的成绩后,高兴抱着盛新宇转了三圈。

盛连成和张淑珍也是,高兴的不知道怎么好。

谁能想到,当初那个爱吃爱玩的小胖子,竟然能考出这么高的分数?

消息传出去,盛家老热闹了,那些相处好的人家都去贺喜,还喊着让盛连成他们办酒席。

大家伙儿都要去凑凑热闹,沾沾喜气。

提起儿子的成绩,盛连成那嘴丫子都快咧到耳后根去了。

“那是老师教的好,我们两口子大字不识,一点儿也帮不上忙。

全仰仗着老师严加管教,不然,我们家希泰哪有这个成绩啊?”这个时候,盛连成还不忘了谦虚一下。

“来来,我敬张主任,还有几位老师一杯,谢谢各位老师的辛苦付出,没有你们照管着孩子,我们家希泰不能有今天这成绩。”

盛连成很客气的站了起来,敬一众老师。

“哎呦,盛大哥,你这太客气了。”

张主任等人,连忙都站起来,跟盛连成碰了下杯子,喝了杯中酒,然后才都坐下。

盛希泰这个成绩,属实是震惊了所有人。

也因此,本来是为了盖房上梁摆的酒席,到最后,大家伙儿议论的都是盛希泰的成绩,以及盛家这福气和运气。

家里六个孩子,五个都学习那么好,盛希平虽然初中毕业没考大学,可人家媳妇是大学生。

而且,盛希平现在是公司老总,又回家乡来投资建厂,也算得上是功成名就。

“所以说,这孩子成不成才,不在于爹妈有没有文化。

爹妈扶持只是一时,最后的成就,还得看孩子自己有多大本事。”最后,众人感叹道。

房子上梁,只能说活干了一半儿,接下来还要砌间壁墙、盘炕搭灶、里外墙抹面粉刷等等。

眼下这个时候,外墙比较流行水刷石墙面,过几年,就开始流行小片彩色瓷砖和玻璃的马赛克墙面了,再往后,才是瓷砖墙面。

盛希平没起什么幺蛾子,顺应时代,房子外墙也做的水刷石墙面。

屋里地面,一般人家能铺水泥地就挺不错了,要想好看结实的话,可以做水磨石地面。

由于材料和地域的限制,这边目前还不太流行大理石地面或者瓷砖地面,在施工队的建议下,新房子做了水磨石地面。

内墙简单,白灰墙面就行了。

窗台也用了水磨石面儿,锅台和厨房料理台,都贴白色瓷砖。

这年月还没有铝合金门窗,所以窗框都是木质的,就是窗户大一些,屋里亮堂,而且镶双层窗,这样更保暖。

房门用的是木质门芯儿,外头包白铁皮那种,结实耐用,不变形不腐烂。

总之就是一句话,现在流行用啥,就全都安排上。

盛希平没有啥引领潮流的心思,少出点儿风头,稳稳当当的过日子,只要别落伍就行。

一转眼,暑假过去,玩疯了的孩子们,又重新回归课堂。

出国考察转悠一圈的周明远,风风光光的回来,继续主持全局工作。

盛希泰果然被清华录取了,不等录取通知书邮寄过来,省厅那边就传来了消息。

松林高中这边得知消息,高兴的在学校大门外挑起两挂鞭炮点了。

学校更是请了盛希泰回学校做演讲,给即将进入高考冲刺的学弟学妹们,分享学习经验。

同时,局里和学校,还给开了庆功会,奖励了盛希泰两千块钱。

过了几天,录取通知书邮寄到学校,盛希泰去取了通知书,这回,算是彻底安心。

至此,盛家六个孩子,都有了去处。

在首都的盛希康得知消息,打电话回来说,家里啥都不需要准备,让盛希泰只带点儿换洗衣服去报道就行,他那边全都给预备好了。

这样一来,倒也省了不少心思,只要给盛希泰带足了钱就行。

盛希泰考上这么好的大学,按理应该好好庆贺一番。

可盛家前阵子刚办了婚事,才这么短的时间,属实不好再张罗。

所以就在家里安排了几桌,请了请林场这些关系不错的人家。盛家不收礼,只是大家伙儿凑一起热闹一下而已。

“爸、妈,你们真不跟着一起啊?

反正家里也没啥事儿,咱一起回老家看看,然后再去首都住几天,多好啊?”

吃完了饭,送走客人,盛希平就懒懒的倚在炕琴上,劝说父母。

“不了,大老远的折腾一趟,太累人了,好久都缓不过来。

咱家今年事情不少,花销也挺大的,可别折腾了。

你不是答应了你三叔要回去看看么?正好你送老六去首都,顺道你回老家去看看就行了。”

盛连成摆摆手,这两年没干别的,净出门了。

去年春天回老家,冬天去首都给盛希康订婚,年后又去冰城,折腾够够儿的。

这人啊,岁数一上来体力就不行,比不了年轻人。

盛连成现在就觉得,出门真遭罪,不是万不得已,他真不乐意出去。

再说了,前阵子刚见着了老家人,这时候再回去干啥?有钱不知道怎么花了是吧?烧包儿也不能这样儿啊。

“对,我们就不跟着去了,你把老六送到首都,该忙啥你就忙啥去。

那头有老三两口子呢,他们就安排老六了。”张淑珍也挺打怵出门的。

盛希平劝说无果,也就不说什么了。

转过天,哥俩开车回松江河,盛希平又去厂子那头看了看工程进度。

照目前来看,车间主体建筑,入冬前大致就能建成了。

冬天收拾厂房内部,进机器、安装设备、招工,顶多明年开春就能投入生产。

那边办公楼啥的,一时半会儿还够呛,看样子得到来年上秋了。

盛希平交代了郑华等人一些事情,让他们盯紧了这边工程进度,有啥事儿要是搞不定,就去找松江河镇的书记。

再不然,去找周明远或者赵广宁也行,都能帮着处理了。

家里这边,房子已经收拾的差不多了,就剩地面和外墙,这都是费工夫的活,估计还得一阵子才能完成。

盛希平跟施工队那边都说明白了,让他们该怎么干活就怎么干活,完工后,等他回来结尾款。

盛希平是啥人啊,这点儿钱还能赖账么?再说了,还有周明远在那儿呢,怕啥?

“媳妇,我这趟出去,最快也得俩月回来,晚了就得到过年。

家里头,你费点儿心,房子再过一些日子都收拾好了。

我跟施工队的人说好,让他们把锅炉和暖气,一起给安上。

家具在木器厂做的,应该也快做好了,等家里全收拾好,再把家具拉回来就行。”

临出门前的晚上,盛希平和周青岚俩人在被窝里絮叨。

“嗯,行,我知道了,你放心,家里有我呢。

你出门千万小心点儿,现在外头乱,我听人家说,火车上偷东西的,抢劫的都有。

真要是遇见啥事儿,顾着人要紧。钱没了咱再挣,人要是出点儿啥事,可就不是那点儿钱了。”

周青岚窝在盛希平怀里,伸手搂着丈夫的腰,各种担心。

这几年,随着改革开放,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人们的胆子也越来越大。

有些人不肯踏踏实实努力,只想着歪门邪道,偷鸡摸狗、坑蒙拐骗。

盛希平那个厂子刚开始动工的时候,也有当地的一些地痞流氓,听着风声,以为是外地人来投资建厂的,想要过去讹点儿钱啥的。

结果那些人到地方一看,施工方是林建三处,再仔细一打听,合着投资的人,是林业局周局长家的姑爷。

那些地痞知道这不好招惹,于是灰溜溜走了。

松江河这么个小地方尚且如此,外面更是乱的很。

盛希康他们回来的时候就说过,现在火车上也特别乱,偷东西的可多了。

车站更是,偷东西的,抢钱的,啥人都有。

“嗯,我知道,你放心吧,我会注意的。”盛希平一手搂着媳妇肩膀,一手轻轻拍着她后背。

“这趟我带着希文希武,还有于家哥俩。”

盛希平说的于家哥俩,是大碱场于占国家的俩儿子,于海滨、于海涛。

这于家,就是当年那于二炮的后人,于家世代以打猎为生,家传绝学在身。

于海滨前几年去当兵了,在部队表现的还不错。

可是他这人太耿直,得罪了人,去年冬天不得已复员回来。

他当兵年头短,复员了也只能回原籍,大碱场有啥啊?顶多就是安排他进村部里,实际上还是老农民。

于海滨不甘心,通过刘玉江找到了盛希平,想要跟着盛希平干。

盛希平身边正好缺几个身手不错的人,于是就把于海滨于海涛哥俩都留下了。

前些时候他们在项目部那头帮忙,这次盛希平要出门,这俩人就负责保护盛希平。

“于家那哥俩身手不错,于海滨还当了几年侦察兵,有他俩在我身边,不用担心。”

盛希平不是莽夫,他长着脑子呢,雇俩保镖才几个钱啊?身家性命最要紧。

“我跟海滨说了,回头让他联系联系之前的战友,要是有乐意来的,我这边都接收。

到时候,我专门安排俩人,接送你上下班、儿子上学啥的。”

有些事情,要防患于未然。

以前盛希平在外地,松江河这边知道他的人不多,周青岚母子也不咋出眼,不会引起旁人注意。

可以后就不好说了,万一真有那不长眼的,想要讹盛希平一笔呢?钱多少是小事儿,媳妇孩子的安全最重要。

“不至于吧?”周青岚愣了下,惊讶道。

“别管至不至于,小心无大错。养几个人花不了多少钱,可要是真出了事,那就不是几个钱能解决的了。”

媳妇孩子,都是他的心头宝,万万不能出任何差错。

两口子絮叨了半晚上,第二天周青岚顶着个黑眼圈去学校上课。

盛希平和盛希泰动身去车站,把自己的车留给郑华等人,然后一行六人坐上火车,先到通化,再从通化坐车去大连。

然后,从大连坐船到烟台,再从烟台想办法坐车,回单城老家。

等他们折腾到老家时,已经是八月三十一号了。

盛希泰还是挺小的时候,跟着父亲回来过一趟,对于这边,他是一点儿印象都没有了。

好在老家的人见到他们回来,都非常热情,熟络了之后,瞅着家里这些亲戚,倒也挺亲切的。

自打盛家老爷子过世后,盛韩氏的身体也越来越差了,比之前更瘦,身子也佝偻着,步履蹒跚。

不过见到几个孙子回来,老太太还是很高兴的。

尤其是盛希泰,这么多年难得见一面,老太太扯着盛希泰的手,不舍得松开。

得知盛希泰考上了首都最好的学校,老太太挺高兴,从兜里掏出个叠的很板正的手绢。

老太太打开手绢,露出里面的钱,她哆嗦着手,捻出来两张十块的,非要给盛希泰不可。

“奶,不用你给我钱,我考上大学,局里和学校奖励了两千,我爸我妈、我大哥,都给我钱了。

这些钱,你留着买点儿好吃的。”盛希泰哪能要奶奶这钱啊?忙握住了奶奶枯瘦的手,把钱又重新放回那手绢里头。

“奶,你好好的,等我毕业挣钱了,给你买好吃的好喝的。”

盛家老太太闻言,不由得落了泪,“乖来,恁能回来看看奶,奶就知足了。恁好好念书,将来找个好工作,说个好媳妇。”

“哎,奶你放心,我肯定好好上学。”盛希泰一直握着奶奶的手没松开。

得知盛希平他们回来了,在公社的盛连杰傍晚时也带着吃的回来。

家人团圆,晚上就在盛家院子里,叔侄几个边喝边聊,一直聊到了挺晚。

盛希泰九月十号前后开学,时间还算宽裕,能在老家住几天。

九月一号,盛希平领着弟弟去了趟张家,看望张玉山夫妻,在那边住了一晚,陪陪老人。

之后,盛希平就把弟弟扔家里,他在盛连杰的陪同下,全县各地转悠。

从清末民初开始,单城这边就往外出售山羊皮、猾子皮、羊毛、肠衣、膘牛、人发、猪鬃、芝麻油、打瓜籽等。

近几年向外出口山羊皮、兔毛、涤棉布、窗纱、绣花鞋、大豆、玉米、杂粮、饲料等。

这边的柳编工艺不错,品种有筐、篓、盒、篮等,曾经出口国外,七九年收购额十万余元。

但是由于花样少,样式陈旧,始终打不开销路,年出口额就在十万左右徘徊,始终无法增长。

单城麻纺厂的产品质量不错,生产的麻袋,近几年向国外销售,势头还算不错。

走了一圈,盛希平心里也算大致有数了。

“三叔,咱这边柳编的手艺咋样?要是我特别定制一些东西,他们能照着我说的样子,做出来么?”

这些玩意儿,走传统日用品的路子,销量低不说,也卖不上价钱。

盛希平的意思,另辟蹊径,不走日用品的路子,改做宠物生意,尤其是猫窝、猫爬架、猫抓板一类的东西。

目前,国内还没有宠物这一概念。

毕竟现在还有很多人饭都吃不饱呢,他们养猫是为了抓老鼠,养狗是为了看家护院。

但是在国外,很多人把小动物当做是家人,是一种感情的寄托。

这些小动物不需要履行本职工作,它们的存在,就是取悦人类,被人类宠着。

盛希平接触过的很多国外客户,家里都养着宠物,而这中间,养猫的占大多数。

所以,他想从这方面入手,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