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七零:我在林场当知青

第五百四十二章 合作、回老家

字体:16+-

一听盛希平说,他喝过类似的水,许世彦和郭守业都有些惊讶。

“克东,是不是离着五大连池挺近?”许世彦第一个反应过来,忙问道。

“对,就是那儿。”五大连池归黑河管辖,克东归齐齐哈尔管辖,两地相距不算远。

“那我知道了,非常好的一个地方,那里确实出产天然苏打水,而且是含硼的稀有冷矿泉,产量比这边还高。”

许世彦说话时,语气里的羡慕,藏都藏不住。“可惜啊,离着太远了,不归吉省管辖。”

盛希平对这些没啥研究,不过,他能听得出许世彦说这话时,语气里的遗憾。

想一想,也就明白咋回事儿了。

天然带气苏打水,那都属于是高档矿泉水,在国内没人认可,但是在国外,很多人喜欢。

一参场利用眼前的这泉水,出口创汇,估计是挣了不少钱。

这年月,谁还嫌钱多烧手啊?一参场在矿泉水上得了甜头,肯定想扩大发展。

但克东属于黑省,不在一参场势力范围,想啥都白搭,所以对方才这么遗憾。

矿泉水行业不是盛希平所擅长的,他对这些也没太大兴趣,所以对此不发表任何意见。

盛希平跟着郭守业等人,在水源地四处看看,又去工厂里实地考察了生产情况,然后返回松江河。

只是没想到,过了几天,郭守业来找盛希平。

说是受人之托来说合,人家想要跟盛希平合作,在黑省那头,开个厂子。

主要产品就是天然带气苏打水、矿泉水、可乐,各种果汁饮料等。

盛希平一听就明白了,对方看中的是他在黑省的势力,才想着合作的。

“郭哥,这事儿你容我想一想,主要是我对这方面不太懂,也不太感兴趣。

其实你不用找我,找我老丈人就行,你们不是有合作么?这事儿他出面办最好。”

要说盛希平看不上卖水挣的钱,那就太狂了,但是他真的没想在这方面动脑筋。

毕竟隔行如隔山,盛希平也不是十项全能,自己不熟悉的行业,还是要谨慎的,不然容易栽进去。

再说,公司的业务已经很杂了,再涉足其他领域,根本顾不过来。

倒是周明远,眼下很需要点儿成绩,给他即将退休的工作生涯,添上漂亮的一笔。

所以,盛希平直接出主意,让郭守业去找周明远。

“弟啊,人家就是看好了老弟你这个人,才想着找你合作的。”郭守业一听就乐了。

“我知道你咋想的,你是想帮周叔一把,这多简单啊,合作一起干呗。

你想啊,咱要是合起伙来弄个厂子,将来毛子那头的订单,就可以从黑省的厂子运了啊,也不用大老远的从咱这走,多方便?

你也不用老是担心我这头产量供应不上了。”

不得不说,郭守业最后几句话,真是说到盛希平心坎儿里了。

“哥,那这样吧,我先跟我丈人通个气儿,商议一下,看看他是什么意思。”

“行,有消息了,你跟我说一声儿。”郭守业是个明白人,一听盛希平这话,就明白啥意思了。

不管啥年月,跨地区办事儿,都不太容易,得有本地势力的支持。

尤其像这种投资建厂做生意的,不分给本地一些利益,人家根本不可能同意。

周明远代表了黑省林业系统,他们参与进来,旁人就不好说什么了,也没人敢从中捣乱。

晚上,盛希平给老丈人打了电话,说起要合作建饮料厂的事情。

周明远本身就是松江河林业局出去的,现在跟一参场那头还有合作,他当然知道那饮料厂挣钱。

春交会上,吉省一家矿泉水厂创汇百万的消息,周明远在黑省也听了好多回。

这要是跟郭守业他们合作建个厂子,一来可以创汇,二来,也能解决不少人的就业问题,好事儿。

周明远二话没说,直接答应了合作的事儿。

就这样,盛希平第二天回复了郭守业,那边一听,特别高兴。

过了几天,郭守业带着人,同盛希平一起,去了趟黑省,实地考察饮料厂项目。

有周明远在,还有盛希平背后的关系网,这事儿挺容易就办妥了。

周明远和林业系统职工家属、郭守业和他身后的人、盛希平,三方投资,在克东建一处大型的矿泉水、饮料厂。

厂子里的工人,大部分来自林业系统的待业青年,管理方面,主要由郭守业等人负责。

盛希平这回,只负责投钱、领分红,顶多管一下销售方面,其他的不参与。

投资的事情谈成,后续交给郭守业和周明远他们办就行了,盛希平还有别的事情要忙,没工夫参与其中。

眼下已经是七月初了,盛希平答应陈瑞卿,今年秋天要去参加广交会。

所以他把华阳总厂,两个分厂的负责人都叫到一起开会,把三个厂子的工作重心做了相应的调整。

板材集中到抚松分厂,国内家具集中到铁力分厂,而总厂主要负责出口方面。

由盛希平和设计部一些骨干,根据国外客户的需求和审美,设计制作高档家具。

七月初,抚松分厂研制的微薄木贴面纤维板新产品,通过了省林业厅鉴定。

同时,厂子生产的硬质纤维板产品,在省厅的检查验收中,达到了省优标准,省厅为其颁发了省优质纤维板合格证书。

周青岚带的班级,今年参加高考,高考过后,学生放假,周青岚总算可以松口气,休息一段时间。

盛新华今年小学毕业,十号参加了小升初考试,之后学校举行了毕业联欢会,接着就放假了。

这应该算是盛新华学生生涯里面最轻松的一个假期,啥作业都没有,可以随便玩。

盛新宇四年级,盛欣玥盛欣琪一年级,假期作业也都不多,孩子们一放假,就喊着要回林场。

“爸、妈,青岚暑假没啥事儿,不用带学生,新华这个暑假也没作业。

我寻思着不能让孩子成天撒野,领他们出去溜达溜达。你俩有啥想法没?咱一起啊?”

盛希平给父母打电话,商议出门玩的事情。

趁着爹妈岁数还行,能走的动,带他们各处去走走看看。

等以后他们岁数大了,就算有心想出去,也没那个体力了。

“行啊,那你问问青岚和孩子们的意思,乐不乐意回咱老家那头看看?

要是他们想去的话,咱就一起,回老家住几天,然后再去别处玩。”

到盛连成和张淑珍他们这个岁数,很多人就开始惦记以前的事儿了,想老家,想老家的亲人,总想着回去看看。

尽管老家那边,父母已经不在了,可他们还是动不动就念叨一番。

所以,在盛希平询问父母意见时,盛连成就说,他想回老家一趟。

“那还有啥乐意不乐意的?反正是出去玩,去哪儿玩还不行啊?孩子们都没回过老家呢,正好就回去看看呗。”

周青岚也在电话旁边,听见公婆的话,当即就说道。

周青岚没意见,孩子们啥都不懂,根本不管去哪里,只要有玩的就行。

就这样,盛希平让父母先收拾收拾东西准备一下,到时候他去林场接人。

七月十五号,盛新宇几个返校听成绩,领了假期作业,盛希平开车回林场,接盛连成夫妻来松江河。

十六号,一行人坐上火车,先去大连,在大连住两天,搁海边玩够了,吃够了,再坐上轮船过海。

孩子们第一次坐轮船,就觉得哪里都新鲜,非得在甲板上玩,根本不愿意回客舱里。

“哇,快看,有鸟,这是海鸥么?”

孩子们见到有海鸟随着船上下飞舞,高兴的不行,连喊带叫。

盛希平和周青岚并肩站在甲板上,海风吹拂着脸庞,二人含笑看着孩子们活蹦乱跳的样子。

“新华,新宇,你们消停点儿啊,不许乱跑。”周青岚担心孩子,赶忙招呼他们小心。

“知道了,妈妈。”

盛新华大了,挺有哥哥样儿的,跟盛新宇一起,扯着妹妹的手,看船后面泛起的白色浪花,看天上飞过的海鸟。

大连到烟台的轮船,差不多要行驶七八个钟头。

刚开始孩子们还觉得挺新鲜的,又蹦又跳,欢呼雀跃。时间一长,孩子们便无聊起来。

看着那海水和浪花也没意思了,而且越看还觉得有点儿晕。

盛希平一看这样,忙领着孩子们到客舱去休息。

上船之前,张淑珍和周青岚买了不少吃的,于是拿出来哄孩子们。

这些小家伙吃饱喝足了,躺在**迷瞪一觉,等他们再起来,时间就过去一大半,再坚持一阵子,就到地方了。

“二叔,二婶,兄弟,弟妹,可算把你们给盼来了。”

盛希允父子得知消息,早早到码头上等着,老远看见了盛家众人,忙挤到近前,热情的打招呼。

“哎呀,这是俺兄弟家的娃?几年没见,都长这么大了?可真稀罕人。”

盛新成和盛新越二人,也上前来,跟盛连成等人打招呼。“二爷爷、二奶奶,大叔,大婶,好久没见了。”

盛新成盛新越俩人,前几年跟着盛希平走南闯北倒腾货物,后来做棉、麻等纺织品、绣品、花边等出口业务。

这两年公司跟毛子那头贸易额逐年增加,纺织品需求量大增。

哥俩在盛希平的支持下,回来办了厂子,专门加工各类棉麻纺织品。

如今厂子效益很好,俩人也是成天忙的不见人影儿。

要不是得知盛希平一家子过来,就连盛希允想找俩儿子都费劲。

盛希允比盛连成还大点儿呢,前两年就退休了,如今啥也不干,就在家帮着照看孙子孙女。

亲人见面,自然欢欣喜悦,只是这码头上人来人往不是说话的地儿。

“大叔,婶子,走,咱回家去,家里你侄媳妇她们都等着呢。”

盛希允父子上前来,帮忙拿了行李,一行人离开码头,坐上车往回走。

盛希允家以前住的是单位公房,后来盛新成盛新越结婚生子,家里地方小不够住。

盛希允就在周边买了五间房子,给俩儿子住。

这不是盛新成他们挣着钱了么?去年就把隔壁的房子也买了下来,连同自家的一起翻盖了,盖成两栋挨着的二层小楼。

正好把盛希允两口子也接过来,爱住谁家就住谁家。

兄弟俩开着车,一前一后停在自家大门外,然后扶着盛连成他们下车。

盛希允的妻子赵国芳,还有盛新成和盛新越的媳妇,听见动静都从屋里出来,众人见面又是一番寒暄热闹。

一行人进了盛新成家,坐下来说话聊天,赵国芳领着俩儿媳妇,赶紧收拾了饭菜上来。

饭菜十分丰盛,正好众人也都饿了,于是都坐下来吃饭。

盛新成家四个孩子,盛新越家三个孩子,大的比盛新华小两岁,小的跟盛欣玥他们差不多。

当然,盛新华几个辈分大,那几个得管他们叫小叔叔、小姑姑。

小孩子不管那些,坐在一桌吃饭,不多时就熟悉了,互相夹菜,有说有笑,相处很融洽。

吃过饭后,孩子们全都跑院子里去玩,大人坐在屋里喝茶聊天。

盛新成和盛新越俩人,正好借机会,把厂子的情况,说给盛希平听。

“二叔,我跟你说啊,以前我做梦都没想到,家里能过上这样的日子。

你瞅现在,二层小楼住着,家里头又是冰箱又是彩电,出门两台汽车。

真的,就这生活,以前我们单位的一把手家里也没有啊。

这都是托了俺弟希平的福,真的,我这心里头啊,老感激了。”盛希允陪着盛连成聊天,忍不住就感慨起来。

这倒是实话,当初盛希允就是去东北,想要运一车煤,哪成想就此跟盛希平结下缘分。

这些年先是倒腾木头、苹果,接着又是家电、棉纺织品,到如今俩儿子开了厂子,当了经理,风光无限。

如今盛希允出去,旁人见了他老远就打招呼,以前单位那些领导啥的,见了他也是客客气气的。

这些,都是跟盛希平沾了光,盛希允成天就说,没有盛希平,哪有他们家如今的风光?

“都是一家人,那还感激啥啊?

希平要是没有你们帮忙,生意也做不了这么大,都是互帮互助的事儿,你们也不用太往心里去。”

盛连成听了这些话,心里头可骄傲了,当然,当着盛希允的面儿,总要客气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