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七零:我在林场当知青

第五百五十章 团团圆圆又一年

字体:16+-

孩子们在游乐场玩的可嗨了,盛希平一看,索性留下盛希泰在这边看着,其他人逛街去。

等着他们逛够了,孩子们也玩的差不多,随便找个地方吃饭。

吃完了饭把东西寄存起来,再一起去看场电影,这一天很快就过去了,孩子们还挺高兴。

晚上,众人跟蒋彦斌、盛云芳夫妻吃了顿饭,然后小两口送他们去火车站。

回程的火车是晚上十点多的,都买的卧铺,上了车直接睡觉,正好一觉到早晨七八点。

洗洗脸收拾收拾,随便对付口吃的,再玩一会儿,快一点的时候到了松江河。

“爸、妈,要不还是一起去我家吧?家里头肯定做好了饭等咱呢。”

出了车站,外头盛家的司机还有周青越都等着呢,盛希平就跟周明远夫妻商议。

“不了,不了,还是回家去吧。

我们这好长时间没回来了,家里也不知道收拾的啥样儿,赶紧回去拾掇拾掇,准备点儿年货,还有几天就过年了。”

王春秀一听,连忙摆手。

这都腊月二十四了,今年腊月二十九过年,这几天的时间,不得好好准备点儿东西啊?

“姐夫,家里头也预备好了饭菜,咱爸咱妈就不去你那儿了。

大哥打电话说,明天他们到家,到时候咱找机会再聚。”周青越那头紧跟着说道。

盛希平一看这样,也不好再强求。就这样,众人坐上车,赶紧回家。

盛连成和张淑珍没回林场,一直住在松江河。

知道孩子们今天回来,张淑珍老早就跟李大娘一起,做了不少好吃的。

众人进门,饭菜收拾上来,一家人热热闹闹的,边吃边聊。

盛连成少不得要打听打听,婚礼办的怎么样,出没出啥岔头儿,蒋家人对盛云芳好不好啥的。

众人七嘴八舌,就把婚礼的过程,酒席啥样儿,蒋家啥态度等等,都跟父母说了一下。

得知婚礼办的很隆重,蒋家那边也很重视,盛连成两口子这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

“爸、妈,老四和四妹夫年后初三回咱这儿来,老五两口子回首都了,也说年后初三一起回来。”

闺女出了门子,就不能在娘家过年了,只能年后回娘家住几天。

“哦,行,行,那咱就好好预备点儿东西,等着年后他们回来再聚一起热闹热闹。”

俩闺女都嫁出去了,成了别人家媳妇,往后回娘家的时间也少了。

一想到这儿,老两口的心里头都不得劲儿。

可再一想,自家儿媳妇不也是别人家的闺女么?那人家的爹妈心里头就好受了?

今年老二老三都请假时间长,能在家多住几天呢,知足吧。

想到这儿,老两口心头那点儿失落劲儿,也就过去了。

马上要过年了,家里还有不少东西没预备呢,所以休息一天之后,转过天家里就忙了起来。

张淑珍领着三个儿媳妇,蒸了好几锅馒头。

上次回老家,张淑珍见集上有那种木头雕刻出来的馒头卡子,图案多样,有鱼的、桃的、元宝的。

张淑珍挨样儿买了几个,回来就分给周青岚一半。

正好,这回就用卡子,多卡几锅这种,少蒸点儿枣馒头。

孩子们没见过这种蒸馒头的方式,瞅着稀罕,等馒头蒸出来,抢着吃。

盛新华正长身体的时候,一顿吃了三个鱼馒头,把张淑珍吓够呛,就怕孙子吃撑了。

除了馒头、豆包、糖三角之外,张淑珍还泡了十斤糯米,把端午节用剩下的粽叶找出来,包了不少粽子。

张淑珍特地弄了几个钢镚儿,还有大枣,都放到粽子里包上。

忙忙碌碌的,一转眼就到了腊月二十九除夕。

盛家张灯结彩,除了院子里高高挂起的红灯笼之外,屋檐下还扯了不少彩色的小灯泡。

大门两边贴着对联,门框上面贴着五彩的挂钱儿,门上还贴着门神。

车库门上贴着出入平安,狗窝上面贴着六畜兴旺,大门外的园杖子上,还贴着出门见喜,大大小小的福字,更是贴满了门窗。

张淑珍领着儿媳妇们忙活了半天,做出来满满一桌子色香味俱全的饭菜。

“快来,吃团圆饭了,我包的粽子里头有大枣和钱啊,这叫早挣钱,看你们谁能吃着钱。”

往常年团圆饭的主食都是馒头和米饭,今年改了,变成了粽子。

一听说吃钱,孩子们就瞪起眼睛来了,全都朝着粽子使劲。

“哎呀,别光吃粽子啊,就点儿菜,桌子上这么多菜呢,爱吃啥就夹啥。”

盛连成一看,赶忙招呼。

别看如今日子过好了,可是这粽子,除了端午节之外,别的时候真没人包。

有几个娃能拒绝了香甜软糯的粽子呢?更别说里面还有钱了。

所以,不管盛连成怎么吆喝,孩子们依旧拿着粽子吃的那叫一个有瘾。

“得,别管他们了,爱吃啥就吃呗。

这些孩子,平常也不缺嘴,桌子上这些鱼啊肉的都常吃,不稀罕了。”

过年嘛,就是过孩子,只要孩子高兴就好。张淑珍早就知道孩子们能乐意吃这个,才特地包的。

“来,这还有蜂蜜,蘸着点儿吃。”

张淑珍用小盘倒了些蜂蜜,放在孩子们面前,让他们蘸着吃。

之所以用蜂蜜不用白糖,主要是怕孩子吃东西没个数儿,吃伤着了。

一般来说,吃黏东西要是伤着的话,可以用蜂蜜来治。

孩子们吃着粽子蘸蜂蜜,一个个美的不行,都吃的可香了,根本不用大人操心。

过年团圆,盛希平兄弟四个,陪着盛连成喝几杯山葡萄酒,哄着老爹高兴。

李大娘和张淑珍挨着坐,俩老太太没喝酒,倒了两杯山楂啤,一人抿上一口。

“弟妹啊,你看你这多好?儿子儿媳孝顺,孙子孙女都懂事又可爱,真让人羡慕啊。”

李大娘看着人家儿孙满堂,想起自己孤身一人,不免有些感慨。

“老嫂子,你羡慕我干啥?这不就跟你家一样么?

我跟你说,你就把希平当成你儿子,这些孩子,也是你的孙子孙女。

这个家,从来没把你当外人。”张淑珍一听,就笑了。

“你放心,只要有希平两口子在,你后半辈子就有人管。将来你动弹不动了,他们给你养老送终。”

“是,是,希平和青岚,对我可好了。我就算有亲儿子,也不一定有他们这么孝顺。

弟妹啊,我就是过年了随便说一句,我知足。”李大娘也跟着笑道。

李大娘在盛家也好些年了,周青岚每年都领着她去检查身体,有点儿啥毛病及早治疗,所以李大娘的体格一直不错。

盛希平两口子出手大方,除了工资,一年四季的衣裳鞋袜,零七八碎的日常用品,全都包了。

盛新华几个,也把李大娘当成自家奶奶一样孝敬。

可以说,这些年李大娘在盛家,日子过的非常舒心。

方才,也不过是一时的触景生情,李大娘并没有别的意思。

“大娘,我妈说的没错儿,你就安心在这儿住着。

家里的活呢,你能干多少就干多少,干不了的还有我们呢。

反正孩子们都大了,出力气的活就喊新华新宇,刷碗摘菜这些,俩小的也该学着干一点儿。

不用惯着他们,该指使就指使。我不敢说让你在这儿多么享福,但肯定不能让你遭罪受累。”

那头,周青岚看了眼盛希平,也笑呵呵的接话道。

李大娘在盛家这些年,跟周青岚相处的特别好。

人嘛,相处久了都会有感情的,李大娘人很好,周青岚把李大娘当成自家长辈一样敬重。

“就是,大娘,你安心在这儿住着,有啥事儿你就跟我说。

我要是不在家,你跟青岚说,这就是你家。”那头,盛希平也附和道。

“哎,哎,我知道,知道,我哪里都不去,就在这儿。

我还得看着新华他们考大学,找工作,娶媳妇呢。”

李大娘挺感动的,抬手抹了抹眼角的泪,笑呵呵说道。

这人啊,一到过年就感觉吃不动饭,满桌子的菜,吃到最后好像也没看出来少了啥。

于是,全都端下去,放在柜子里,留着明天吃吧。

吃过团圆饭,晚上边看春晚边包饺子。

这年月的春晚有意思,大人孩子都乐意看,一个个被电视机里演员们风趣幽默的节目,逗的前仰后合,满屋子欢声笑语。

这一年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英雄母亲的一天》和《懒汉相亲》了。

里面的演员,从此之后,也连年都登上春晚舞台。

十点来钟就包完了饺子,收拾下去安心看春晚,直到十一点半了,这才去烧水煮饺子。

等着饺子煮熟了端上来,正好响起十二点的钟声。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钟声一响,新的一年就算到了。

孩子们先给盛连成两口子和李大娘拜了年,这才坐下来吃饭。

下午吃粽子,都吃多了,那黏性的食物抗饿,孩子们没少吃。

晚上这顿饺子,都是随便吃几个意思意思就拉倒了,哪怕是饺子里的钱,也吸引不了他们了。

这边刚吃完饺子,还没等收拾下去东西呢,组合柜上的电话就响了。

盛希平接起来一听,是老家那头打过来的。

如今老家日子也好过了,盛连义家安上了电话,这是盛希正他们打电话过来,给盛连成夫妻拜年呢。

盛连成接到了侄儿们的拜年电话,高兴的不得了,在电话里跟侄儿们聊了一会儿,又跟盛连义唠了几分钟。

要不是惦记着长途电话费太贵,估计他们能唠个把钟头。

自打盛家二老故去之后,盛家这些兄弟们,也都不回家过年了。

爹妈在,才是家,爹妈不在了,兄弟们各自有各自的生活,得空能回去看看大哥就很好,不可能再回去过年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盛家兄弟商议好的,都打电话过来拜年,这边刚挂了电话没多会儿,铃声又响起来,这次是盛连杰。

然后,盛连秋、盛连庆等人,都打过来电话,给盛连成夫妻拜年。

盛家的电话铃声就没断过,一直到快一点了,这才消停下来。

孩子们早就困了,都弄回屋去睡觉,大人也都各自休息。

初一一大早,外头就噼里啪啦的放鞭炮,吵醒了盛家众人,赶紧起来收拾做饭。

吃着早饭呢,电话铃声又响起来,这次是张家那边的亲戚。

张淑珍忙着跟兄弟们聊天拜年,早饭都没吃消停了,当然,张淑珍挺高兴的。

吃过早饭,盛家就陆续来人了。

都知道盛希平的父母在松江河过节,亲戚朋友,少不得要过来看望一下老人,拜个年。

陈维国等人十二月初再次出海去东欧,这时候还没回来呢,前些天往回打了电话,说是已经到那边了,挺顺利的。

各家的男人在外头,媳妇都领着孩子回林场过年了,所以初一没来拜年。

盛云芳盛云菲姐妹说是初三要回来,周青岚这个当大嫂的总不能扔下一家子回娘家。

而周家那头呢,周明远年前请了挺长时间的假,年后初三就得动身往回走了。

所以大家伙儿商议着,也别管什么送年不送年的了,初二这天盛希平陪着周青岚回娘家,跟家人团聚。

周明远毕竟在松江河这么多年了,亲戚朋友不少。

夫妻俩去年没回来过年,难得今年回来一趟,街坊邻居、亲戚朋友的少不得要过来拜个年,唠会儿嗑。

所以初二这天,盛希平夫妻领着孩子回去的时候,周家也不少人。

盛希平现在,可以说是松江河知名的人物了。

一到周家,众人见了他,都特别客气,一口一个盛总的叫。

好多人都说,周青岚有福气,找了这么好的男人。

也有的人夸盛新华几个,一看就聪明伶俐啥的,反正就是没话找话说。

世情就是如此,当你落魄时,很多人恨不得离着远远地,有的甚至还要踩一脚,吐口唾沫。

当你发达时,也肯定不缺吹捧夸赞的人。

盛希平早就习惯了,并不觉得如何,只客气的跟这些人聊几句。

闺女姑爷领着外孙子回来,那肯定要好好招待,王春秀领着俩儿媳妇,在厨房里煎炒烹炸各种忙活,做好吃的。

那些来拜年的人一看这情形,也不好久留,闲聊几句,便都告辞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