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老中医

第八百二十四章 生逢其时(中)

字体:16+-

听着贤婿口中的公序良俗、道德标准,杜老爹这边先是点头,又是一阵摇头。

如今的市场,虽说比之以前活跃了不少,但比之岛上的市场、大洋彼岸的市场。

不管是活跃性还是流动性,都差了太多太多。

做买卖交税,在这边也算是天经地义的传承,初期试行的收益也可观。

但还有一个问题,也是极为严峻的,那就是与现在的活跃相比,背后的市场太大。

这点活跃,连水漂也算不上的,只能说是水面微微起了涟漪。

先后进入市场的松下、大众、通用、丰田等国际大厂,其产品想要投入市场,快则一年,慢则两三年。

如今引动市场微微活跃的,但多都是个体跟私营。

之前隐伏水面之下的投机倒把或是挂靠,也算是有一定规模的。

这一点点规模,已经冲击到了目前的价格体系。

按照供求来分析,这就是市场供需失衡的征兆了。

需求远大于供给,这才是市场太大,带来的不便之处。

外资厂、合资厂,除了大项目之外,就是一些落地于珠三角的轻工厂企了。

纺织、日用这类产品,目前还没有什么外资瞩目,市场架构、供求关系,如今也进入了众人眼帘。

如何解决这类问题,才是杜老爹这次找贤婿李胜利过来的原因。

谈及市场的道德规范、公序良俗,如今而言还是有些早的。

至于有些人所说,市场的管理太严,对此,杜老爹倒是比较赞成自家贤婿的主张。

十亿人的大市场,从来都不是一个自有的市场,这也是先决条件。

什么都能做,什么都能卖,市场的性质也就不同了,这一点,杜老爹跟上面也是有共识的。

“说的不错,道德规范、公序良俗,是维持市场秩序的辅助。

但是,胜利,目前市场上的纺织、日用产品严重不足,已经有了端倪,这些却是要提前解决的问题。

如今各地青年,也是在谨慎的试探。

一旦确定了我们的态度,汹汹人潮,必然会一遭涌入市场。

介时,商品严重短缺之下,价格必然飞涨,这些我们还是有一定经验的。

一旦市场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把控,那我们之前的努力,就算是白费了。

你的废旧物品再利用,就是不错的选择。

但进口国外商品,既符合我们的价格体系,也不利于下面各厂企的生存,差距的存在,也是我们不得不认的。

少部分进来还好,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也跟市场被把控差不多。

目前对我们而言,从内部解决产品的供应,是不得不走,也是必须我们自己走的一条路。

不然,日用商品的生产,受制于外资,即便有短期利益,长期展望的结果也是不容乐观的。

因为这会衍生出很多后续的问题。

就目前来看,只能将这部分产能推给市场了,只是如此一来,早年的公私合营……”

推个人或是集体的日用企业这茬,杜老爹这边也用不着李胜利来提建议。

这些都是想想就能明白的问题,公家或是计划的产能不足,如今已经引入了外资,放开了个人。

路只能从这两个方向来选,该怎么选,杜老爹这边也有清晰的观点。

只是理论上的冲突,不用去试行,也是可以想得到的。

如今理论上缺乏支撑,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自风停雨歇之后,各种辩论、座谈也是一刻不休的。

缺乏理论支撑的开海儿,也注定是被多方诟病的所在,但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或是说已经火烧眉毛了。

不解决也是不可能,先上车后补票式的尝试,就是现在的模式,也是不得不选的选项。

但大肆放开个人经济,后果如何也是难以预料的。

作为冷眼旁观泼冷水的那一个,杜老爹这边,也在自己探寻着属于自己的理论。

“爸,这个简单,曲解一下就好。

公司合作经营,还是有其先例的。

没有理论支撑之前,许多事,也不好过于冒进。

教育才能出人才,不妨把合作经营的模式,落实于各地的学校。

一来学校是遍及各地的,二来有了挂靠利润,学校也可以解决一些,上面无法兼顾的问题。

所有权跟管理权,也是要明确划分的,学校只有不超一半的分红权,其他权责归于厂企。

这样一样,厂子里的一些风气,也不会波及教育。

至于其他,生在这个时代,就让他们自己去试试吧……”

听了贤婿的建议,杜老爹的眉头不禁皱在了一起。

这就是不是解决事的办法,而是帮他实现主张的办法。

公私合营、集体企业,小手工与轻工业,想着贤婿一路给的擘画,杜老爹现在也清楚了,自家贤婿这是青睐与半私半公的产业。

“胜利,你也不看好个体吗?

既然不看好,能否有遏制的手段呢?”

跟贤婿差不多,杜老爹这边也是属意于集体经济的。

个体,总而言之,还是与许多主张不符的。

“爸,我也不是不看好,而是有所保留。

就个体户而言,我是没有意见的。

但私营,规模是个问题,规模过大,会否成为新时代的藩镇呢?

历朝历代,虽说也不全是有藩镇这类问题的,但八九成的朝代还是存在这个问题的。

规模过大,尾大不掉,进而对我们进行胁迫,或是裹挟某些群体成为一方势力,不听调也不听宣。

在我看来,许多问题都要在头部进行约束。

但约束又不能太紧,紧了,又成了发展的羁绊,这个力度也是不好拿捏的。”

听着贤婿又丢出藩镇的问题,杜老爹也不得不头疼了。

试点之初,问题就纷至沓来,贤婿说的这些问题,更是隐伏在个体、外资与市场之中。

外资成为藩镇,还好说一些,无非平灭而已。

但个体裹挟这个问题,却是不怎么好解决的。

“这个怕是没有先例可循吧?

这样的冷水泼下去,只怕别人就该说完僵化保守了。”

僵化保守,就是杜老爹在亲家那边,得到的评价了。

虽说不是出自亲家之口,但辩论之中,也有人拿着这个说事的。

求同存异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有些事,有了实际的结果,也未必是前有辙后有鉴的说法。

有些道理,也是全凭一张嘴翻来覆去的。

“爸,不瞒您说,中医这边我就是这么谋划的。

从名老中医到中医学徒,从各地药山到之后的医药企业。

待我力所能及,将来团结中医之事,就不会再次发生了。

前次有人质疑赤脚医生的高考成绩,就是我的一次试点。

去年的高考,各地的赤脚医生依旧在录取率上首屈一指,可还有人再质疑?

前年一次,去年一次,今年的高考,怕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

但我觉着下面的赤脚医生,还是会名列前茅的。

因为之前考中的,已经做了他们的表率,其他没考中的,也已经复习了两年。

相对于赤脚医生,其他许多考生,在学习资料上也是不齐备的。

所以我有这样的见解。

高考考场如同现在的市场一般,孰优孰劣,看的也不仅是成绩,还有各自准备的是否充分。”

听李胜利说完,杜老爹这边也陷入了沉默之中。

涉及中医,许多话,他也真是不好意思开口。

近段时间,中医司的老吕,也频繁的过去找他,就城外自训班的归属磋磨。

如今的赤脚医生,不仅在高考成绩上亮眼,在地方医疗上也占了绝大的比重。

开海儿,医疗市场也在其中的,但下面的赤脚医生,也明显截断了许多医院的病源。

这个问题,别人不关注,杜老爹还是关注的,就面前状况而言,跟中医有莫大关系的赤脚医生,也是各地医院发展的障碍。

不说其他,老吕带给他的,各地医院对于赤脚医生的意见书,已经表明了这一点。

许多县级医院,差不多已经到了无以为继的境地,全靠拨款求存。

而有的县医院,就是这两年刚建起来的,医院是要看病人吃饭的。

病源不足,医院的水平又有限,许多赤脚医生看不了的病,县医院之类也是看不明白的。

赤脚医生的存在,差不多就是跨过了县医院,直接跟地区医院对接的。

现在下面的医疗状况就是,赤脚医生红红火火,地区级以上的医院,因为技术相对较高的原因,也是红红火火的状态。

只有许多县医院,因为病源的问题,开始举步维艰了。

虽说其中也有不少意见,说及赤脚医生的滥用药,但这点杜老爹也征询过中医司令老吕。

滥用药的情况,别说是赤脚医生了,各地的医院、诊所都是相当普遍的,其中以县医院为最。

这样的结果,也让杜老爹的展望带上了担忧。

县医院跟赤脚医生之间的抉择,对杜老爹而言,选择无疑也是固定的。

支持赤脚医生,那也是不可能的,与最多只有外科缝合器械,更多的还是靠着一个药箱闯天下的赤脚医生相比。

设施、器械跟完备的县医院,无疑就是那个必选项。

与贤婿的选择起了冲突,这不,还不等他老杜提这个,自家贤婿就开始堵人嘴了,而且直接是堵的你没法说话。

以中医为藩镇,裹挟赤脚医生以及各地的药山、药农,跟你谈条件。

之前,质疑高考成绩这事,已经让赤脚医生隐隐成了一体,再因为县医院的原因裁撤赤脚医生,只怕再来一次赌约,败的就该是县医院了。

这点,杜老爹这边也是毫无疑问的。

中医的头部力量,几乎八九成都在自家这个贤婿手里握着。

别看各地的中医院无法计数,但真正有本事的中医,不过也就千八百人。

而这千八百人,差不多都要听自家这个贤婿的。

摒除中医,那也是开玩笑的话,有些人也是真的离不开中医的。

自家贤婿,虽说没有救治好领导,但中医药的作用,也在治疗过程之中显露了出来。

在李胜利跟吴医生的试药点,中期**癌治愈的病例,也不下十例了,初期的更多。

这段时间因为待在办公室,杜老爹也经常能与大姐闲话往事。

大姐那边每每喟叹,若是领导当初听了自家贤婿的建议,或许如今面对的局面,尚有许多开解之法。

大姐当年虽说没跟自家贤婿面对面谈过,但领导那边在病情上,也不避讳大姐,许多事都有提及的。

谈及自家贤婿,大姐那边也想再见一下,只是贤婿这边,平常只让蒲老、岳老等人进行惯常的诊脉,这事也就耽搁了下来。

因为之前贤婿对领导的建议,大姐那边对中医也是格外的信重。

遵医嘱勤调养的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现在不说别的,办公室那边的大姐就是中医的忠实拥趸。

摒弃中医,怕是很难过办公室这一关的。

如今贤婿李胜利只是展现了中医一角,就有些令杜老爹心惊肉跳了。

一旦如贤婿所言,中医真的成了藩镇,那可如何是好?

“胜利,许多时候,还是要服从一下大局的。

如今各地的县医院,因为病源的问题,大多入不敷出。

赤脚医生在病患之上,能否跟各地的县医院合作一把呢?”

听到杜老爹转移的话题,李胜利的脸色就不怎么好看了。

县医院难以发展,其实就是赤脚医生被大规模裁撤的根本原因。

当医院向市场要利润的时候,用药简单且廉价的赤脚医生,无疑成了县医院的拦路虎。

如杜老爹想的一样,医疗水准相对较高的地区级医院是不受赤脚医生影响的,毕竟下面的绝大多数赤脚医生,水平还是一般般。

只是跟水平一般般的赤脚医生比起来,现在的县医院,水平也真是不高。

经历过风雨之后,各地的医院都缺主治,医院差不多也是个上下从属的体系。

四九城这边的医疗水平不足,就会去各地医院调派,各地医院也是一样的照此办理,轮到县医院的时候。

他们跟赤脚医生可不是从属的关系,赤脚医生上面还有一个乡镇级的中医诊所呢!

人员调不动,就只能去看各地的医专跟之前的医专生了。

医大这类,现在也不是县医院能染指的地方。

医专的毕业生,如今也是抢手货,县医院也不定能抢到的。

这样一来,一些之前学了点却没毕业的医专生,以及赤脚医生培训班的人员,就成了县医院选人的目标。

只是这类人里面,即便是尖子生,也赶不上许多赤脚医生的,因为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医学教育,恶性循环,医疗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