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曉娥能想到的問題,李勝利一樣可以想的到,這就是他之前說產業布局的原因了。
公家的廠子,許多用考核細則來調整,還是不夠的。
合資、兼並,也是必由之路。
這就又要講到堵路了,婁氏企業的規模本就不大,按照現有的資金投入,十多億,就是婁氏管理的極限了。
婁氏企業,對李勝利而言,也不是那麽的重要,無非就是一個樣板而已。
投資的樣板,婁氏企業之前做的不錯,接下來就要上新的樣板了,那就是合資模式。
不管是婁氏企業,還是新怡和,亦或是杜嬌陽手裏的人員,對於身後新興的龐大市場,都是一樣的杯水車薪。
培養一個好的經濟人才,可並不比培養一個中醫簡單。
十年,隻是基礎知識的掌握時間,曆練的時間還不知凡幾呢?
邊幹邊培養,也是他們這一集團的無奈之舉。
相對於用外邊的人,如今內部培養,對李勝利而言,才是貼合實際的。
不用婁曉娥開口,李勝利這邊接著說道:
“人員的困境,不用你說,我也清楚。
這事,做起來不易,但也不是沒有解決之道。
與其盡數從港城調派,不如使用現成的人材。
公家的許多廠子,在我看來,多數都是難以為繼的。
尤其是跟咱們的產業,或是產業園裏的行業有關的廠子。
市場衝擊之下,很難有他們的活路。
廠子的產品優劣,廠子的技術高低,於我們而言是無所謂的。
但廠子裏的人,對我們而言,就是現時可用的人手了。
還是之前的話,這類輕工產業,我們可以占大股。
工人後續的福利待遇,也參照之前辦理就好,公家廠子有的,我們必須要有,公家廠子沒有的,外麵有的,我們也要有。
至於工人後續的退休保障,也不要參照廠企的來,就按當地公務人員的對應待遇來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