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老中医

第八百七十八章 坚守(中)

字体:16+-

如今国内投资最大的一块,就在娄晓娥的娄氏企业手里。

竖起门槛、立好标杆之后,娄氏那边面临的主要压力,就是投资回报不够。

而在关口那些产业,李胜利也没什么预期,即便是有预期,也是长达几十年的。

制造类企业,想要做大,现在还没什么市场,深耕技术、打造品牌,应该才是现在的主业。

对关口的十大企业,不管赚与赔,李胜利都是没什么所谓的。

商业之道,他也不怎么熟悉。

但有一点他很清楚,房地产的红利,几乎就是无边无际的。

娄氏在羊城的旧城改造,除了置换之外,还有一批会投入市场。

但其中将近一半的房产,李胜利给娄晓娥也有明确的交待,固定产权,出租获利。

这部分留存,娄氏那边也经过了仔细的测算,收回成本之后,略有盈余的前提下,差不多就是四五成的量。

娄晓娥那边想将保有量,放低到三成左右,李胜利也没同意。

这里面的想法,就跟让杨玉莲安排四个村的社员集资建房一样,以时代的红利,锁定前期投资的收益,这点李胜利还是可以看的清楚的。

只是到了山上村以及其他村子这边,李胜利忘了这茬。

今天杨玉莲提起来,李胜利也觉着娄氏企业那边该加快一下脚步了。

过些日子,岛上那边还有一笔大额活钱的,以岛上的设备,置换国内的地块、资金。

杜娇阳那边完成了洗钱的动作,娄氏企业、朗月国际、群星国际、长路国际,也就有了全国拿地的资本。

不得不说,如今岛上的设备,也是最契合国内产业发展的设备。

有了岛上这个工厂,娄氏就不用在关口附近直接投入美刀了。

“房子有处住着就好,你这人就是愿意多操心。

你说的,他们也不会不听,这次在山上多住几天吧。

你不愿意接触孩子,那我来就好……”

听着杨玉莲的婉转,李胜利轻轻点了点头,也就不再说话了。

山上这边的名老中医,如今也要正经摸排一下了。

有些可以动换几年的,李胜利打算都放下去。

成老、老邓的成名历程,李胜利也记在了心里。

入门之后,行医一段时间,之后耽于教学,理论基础就会越来越扎实。

许多时候,鸡蛋也不能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等杜老爹那边的事情妥帖之后,无论是函授学校的分校,还是其他中医院校,李胜利也有一批批的投进市场之中。

学校之外就是附属的中医院或是中医学院。

公社不存,下面一多半的赤脚医生,就这么扔了,可就白费了十几年的苦心。

再教育、再就业、再接再厉,也是李胜利这边的必选。

这次的筛选力度,李胜利也会降低一些,即便涵盖不了所有失了饭辙的赤脚医生,七成以上还是要的。

除了学校跟医院之外,立足农村的一些产业,也得就此展开。

人口数量带来的红利,别人不吃,李胜利或是中医还是要吃上一波的。

农村的作坊,乡镇上的厂子,没能经受住野蛮市场的冲击,这点李胜利既认可也不认可。

人材跟技术匮乏这点李胜利是认可的,不适应市场,他又是不认可的。

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最终市场的劣币成为良币,那才是最扯淡的事儿。

如今做手工的小作坊,李胜利占据了前段的出口市场,中段县域经济体,就是这次要做的事儿了。

劣币规规矩矩的盈利之后,把自己变成良币还好,不然只会被市场的需求挤死。

出口转内销,也是现在不得不回头看的营生了,因为国外的市场有限,这边的农村人口太多,全指着小作坊,是养活不了太多人。

将来不管是哪家集团、哪家国际,前段都要跟杜娇阳、钮璧坚的资本接触的。

如今杜娇阳的资本,以及触及各地的零售业了,对轻工以及机加工有需求的产业,也在布局之中。

出口的一半市场,将握在杜娇阳的手里,这也是多年打拼下来的成果。

李胜利这边有了这些资源,国内市场的竞争就会更加的激烈。

纯以营销手段取胜,也就是暂时的,慢慢的下面的这些厂子,会用质量扎住这样的口子。

如今李怀德的考核细则,以及对质量的要求,已经在公家厂子里,崭露头角了。

野蛮也只是一时的,有些门槛提上来了,就是入门的基础。

你不具备基础,想做市场上的劣币,都没那资格的。

接下来几天,李胜利就住在了山上的别院,马店集那边的空气,也委实越来越差,想要好转,只怕得等到冬天了。

安排老邓跟名老中医们下山,让史老、成老在山上收的几个学徒,暂时管着山上村。

李胜利将返本归源的成果,以及名老中医们的向死书,封存之后,才离开了山上村。

如他跟老邓说的一样,年轻一代,除了他们两个,别人谁也没有资格,系统看这些传承。

六十余的老邓,也真的算是中医界的年轻一代。

这次下山的名老中医,最年轻的那些,跟老邓的年岁相仿,这些人大多是在风雨快结束的时候,李胜利拉到山上来的医家后人。

原本的名老中医们,最年轻的七十五岁,这次选出的二百多人,都是七十五以上,八十岁以下的。

这批医界精锐,也就这一波了,用不三五七年,也会凋零的差不多,接下来,就是老邓他们这一波了。

如今京中四大名医的弟子,就属老郭郭士槐是最年轻的,六十九了,大前年老郭也是经历了一个大坎,差点病死在城里,如今也在山上将养。

七十七的老白白肃山也是一样,跟老郭一起在山上将养。

只有董师跟祝师,还在山下任事,涉及到这些熟人的生老病死,李胜利能做的也不多。

山上这帮医界前辈救不回来的,他一样也救不回来。

跟成老一样,只要老郭、老白挨过了这一关,五七年之内,还是可以坚持的。

许多医界前辈,都受了之前生活的拖拽,亏了身体、饿了肚肠,到七十岁左右,就该影响寿限了。

如老邓这般,将来能实实在在熬过百岁的,数也数不出几个的。

史老这边,挨着界线故去,虽说算是不错,但李胜利依旧不怎么熨帖。

给了杨玉莲新的念想之后,李胜利又下山见了董师、祝师。

两人的态度倒是一样,还想在山下再干几年才会考虑上山与否。

对此,李胜利也不强求,董师手里有柳家延寿药酒的法门,这对师兄弟,在山上、山下倒是无所谓的。

回到马店集,李胜利就被支书王庆平给拦住了。

如今四个村子,个人最富的是山上跟洼里,村里最富的就是马店集了,太平庄那边虽说也不错,但得看跟谁比。

跟其他三个村子比,太平庄就是垫底的,跟其他村子比,太平庄就属于第一梯队了。

“胜利,最近村里不少人都要分了单干,你说这事儿……”

这话,王庆平真是想了好久才敢说出口的。

如今太平庄在后面紧追,村里人出了这样的幺蛾子,王庆平也真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许多要提单干的人,都不清楚李胜利在村里占了多少份子,村里的产业,又有几多要受制于他手里的销路。

自打他爹老支书王胜庭故去之后,李胜利虽说依旧在马店集住着,但对太平庄的扶持,也是一眼可见的。

如今太平庄那边靠着一个电机厂,都快追平马店集的资产了。

闹这样的幺蛾子,按自家支书老爹的说辞,那就是有钱了烧的。

“这是好事儿。

你这段时间开个会吧,咱们之间的股份厘清一下。

该给村里的我给村子,村里该给我的,差不多就成。

马大队那边这几天也就回来了,这事提的算是正好。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咱们好聚好散……”

比起老支书王胜庭,王庆平这边终是差了对村子的掌控。

加上马店集这边的许多买卖,都是在风雨之中促成的,许多事,根本不可能公开说给社员们的。

至于在村里的产业,李胜利这边撤身也容易。

如今不管是洼里还是山上,都可以接纳马店集这边的人员、物资。

“胜利,这不是我想的。

我之前也跟社员们沟通过。

多半人是不同意的,少半人同意,也是有人撺掇的。

他们甚至还在村外,另寻了一片地方,要分家另过。

我也想过了,他们想要什么村里给他们。

只要村子不动,也可以多给他们一些。

马大队那边,我也打电话联系了,明后天就到。

他也同意这个法子。

那些人也清楚,村里的轴承厂受制于轧钢厂,屠宰场的路子,也不在他们手里,所以他们想要预制板厂跟大食堂。

说白了,他们瞄上的也不是预制板厂,而是大食堂。

这事,徐老七一家,不算在内,他家明确说了,跟着你走……”

听着王庆平的说辞,李胜利也就明白了马店集分家的大概。

无非就是小姓在村里吃亏,想要分家另过罢了。

至于内里的一些原因,跟当年王庆平提公粮一样的路子,公社的人撺掇出来的。

“也好!

只要他们不在村里分家,就让公家做个见证,分家另过吧。

只是,村里的资产一分一厘也不能差,该是谁的就是谁的。

这事你们看着办吧,我最近就不在村里住了……”

说完,李胜利转身就走,看方向就是太平庄的方向,远远看着他出了村子,剩下的王庆平只能喟叹一声了事。

洼里跟山上,都不虞分家的事发生,李胜利一路到了太平庄,也明着跟关大拿提了分家的事。

“胜利,马店集是马店集,太平庄是太平庄。

这事,我早就开过几次社员大会了,全票通过,咱们村还是原来的样子,听你的。”

好容易戳得超越马店集的机会,关大拿这边也不客气,直接撂了狠话。

这点,自电机厂落户太平庄的时候,关大拿就看出来了。

与马店集那边不同,历经几次迁分之后,马店集那边,会做买卖的人家,差不多的人家,该走的都走了。

村子的见识虽说老支书王胜庭守住了,但分家的毛病,也在早前就种下了。

太平庄则是不同,马店集那边的沾亲带故,不过是十几年几十年的光景。

而太平庄这边则是最少一二百年的光景了。

借着马店集闹分家的间隙,关大拿这边也无所谓赌不赌的,直接就将村子的前程,押在了电机厂身上。

在关大拿看来,王庆平就是缺了他爹王胜庭管村子的煞气。

不用打听,关大拿也清楚,马店集那边闹分家的肯定是小姓那帮人。

如今年月,正是村子的好时候,可关大拿算是经历过事的,土里刨食的好处,再好不过十几年的光景而已。

二三十年,那就是极限了,村里一两百年攒下的经验,多半都是好使的。

听了关大拿的表态,李胜利这边也如他想的一般,手一挥,就把太平庄被公路,隔在城郊那块地划了出来。

手续轧钢厂的李怀德去跑,人手,算是四个村子合伙的建筑合作社出,盖楼!

李胜利在太平庄的动作,很快就传到了刚回来的马大队耳中。

这位在马店集人望颇高的马大队,也是一不做二不休,找来乡里的人。

按照社员们的要求,将马店集分为了一村跟二村。

新建二村的活计,建筑合作社也接下了。

但如李胜利说的一样,土地、产业几项上,马大队跟王庆平,只是将马店集村所属的三个大食堂划给了二村,其他产业没他们的份儿。

至于村里的土地,则是按照人头均分的。

一村就是原来的马店集村,占了大头,二村的土地,也是就近选取的。

马店集二村先开的工,等到入秋左右,李怀德那边借助津门物资公司处下的关系,跑好了太平庄盖楼的手续,马店集分家,也基本利索了。

对此,李胜利也没多说什么,是挣是赔那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