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封神不正常

第六十七章 這個封神不正常

字體:16+-

帝辛元年,芒種。

每年的秋收之日,整片大地之上,除卻北方戎族、鬼方這些蠻夷之外,華夏子民都會舉行聲勢浩大的祭祀典禮。

即是為秋收而賀,也是為先祖與神靈而祭。

自芒種之日起,各家諸侯便開始為秋祭之時籌備自家和朝貢大商的祭祀之禮。

秋祭之位,主位為祖,三皇五帝等上古先賢據首位,然後根據各自先祖順序設二示、三示、四示(牌位或者說是廟號),傳承越久遠的氏族與城邦,其規矩與組別越是誇張,所需要的人牲也就越是龐大。

例如大商的王室,每組涉及若幹位直係或旁係先王,構成所謂集合廟主,往往根據不同身份、地位和血緣關係,錯綜複雜的商人更是製定出了數十種祭法。

例如:伐(斬首)、奚(執發斧鉞劈頭)、卯(自上而下斬成兩半)等等等,不一而足。

其次祭祀為神,一般來說,不同的區域會有不同的秋祭之神,但在北疆和大商主要是祭後土娘娘,以及秋神-蓐收。

往年之時,孟嚐也曾疑惑,神靈是否推崇人祭他不清楚,但是對於先祖而言,且不論輪回有無,他們真的喜歡這種血淋淋的同族相殘的戲碼嗎?

大膽猜測一下,以前原始社會,糧食不多,戰勝方也沒有那麽多資源去養俘虜,而且還要擔心俘虜的反叛,所以用人祭的方式來控製人口,或者震懾敵人。可現在不一樣了,一種適用於原始時代的方法被延續到了至今,變成了一種複雜而繁雜的禮法,甚至後人一步步的發明出了各種祭祀的方式。

就如同,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與禮,提倡的是仁者愛人,主張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可隨著時間流逝,總會有後人帶著其他的目的將一套道德標準,變成了束縛“人與仁”的工具和枷鎖。

言歸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