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降馅饼,朱由检是既高兴又恐惧。
自从太子死后,天启帝经常试探他的野心,让本来浓厚的兄弟情所剩无几,今时今日,他都怀疑天启帝病重是一次试探。
“臣弟不敢觊觎皇位。”朱由检明确拒绝。
可天启帝明显着急了:“非你觊觎,而是皇位没你不行了,弟弟,还记得皇祖父的教诲吗?”
朱由检看着气若游丝的天启帝,尚且还在犹豫。
“朕的圣旨已经拟定了。”
“诸卿,朕命不久矣了,皇位尚且没有论定,趁着朕还在,去奉天殿上宣读圣旨,昭告天下。”
“电视全程直播,朕还在!”
“让天下人都能看到,是朕将朕的弟弟扶上了皇位!”
不可否认,天启帝是个好皇帝。
纵然太子死后他疑神疑鬼几年,但他十分勤政,多谋善断,并没做过什么错事。
在位十五年,国泰民安,经济已经复苏到了战前阶段,大明已经完全消化了新土。
天启帝已经准备在明年改设为省,正式纳入大明国土了。
可是,突如其来的重病,打乱了他的计划。
九月二十一,天启帝驾崩。
六十六岁的朱由检被稀里糊涂地推上了皇位,年号崇祯。
天启帝,庙号熹宗,谥号,悊。
于次年改元崇祯。
朱由检登基之后,先封赏了他的侄子,又立朱慈烺为太子,大明皇位倒是稳定下来。
兄终弟及的继位,肯定会引起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朱由检让渡了一部分政治利益给朝臣,这才顺利继位。
这也是大明第二次兄终弟及继位。
上一次,是正统帝和世祖皇帝。
这一次则是熹宗皇帝和崇祯帝。
崇祯帝登基后,朝中居然有声音,给朱祁镇上庙号,显然是为了巴结崇祯帝。
崇祯帝还真的考虑了,上庙号为代,也不是不可以。
明代宗朱祁镇?
代,在谥号法里是没有的字。
是后世取替代的意思,第一个用的是唐代宗。
所以,崇祯帝还真的追赠正统帝为代宗,谥号为灵,不变。
可是,朝中并没有人提出追谥建文帝的。
千万别忘了,太宗皇帝是怎么上来的,靖难的正统性,就是要否定建文帝的正统性。
如果追赠建文帝的庙号和谥号,那么靖难就不具有正统性了。
后世之君可就都没有正统性了。
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事。
朝廷不会做的。
崇祯帝六十七岁了,人老成精的年纪,怎么可能追谥建文帝呢。
不过,借着追谥正统帝的时机,他追谥了很多大明文臣武将。
景泰朝,就恢复了洪武朝功臣的荣誉,到了崇祯朝进一步追赠,还有前朝诸多名臣名将,都得到了追封。
崇祯帝毕竟不是顺位继承,他需要从多个方面佐证自己的正统性。
大明传到崇祯朝,已经传到了第十六个皇帝,刨除建文帝,也有十五个皇帝了。
崇祯帝在上面十五帝中寻找,他和世祖皇帝的身世颇为相似,所以在崇祯朝,将世祖皇帝的所有政令都翻出来,将世祖皇帝的话奉为圭臬,他本人什么都学世祖皇帝。
从崇祯帝登基之后,每日处置朝政时间达到了十四个小时,他也搬去养心殿居住,每日两点一线,往返于乾清宫和养心殿之间。
转眼到了崇祯三年,崇祯帝每日只睡四个小时,非但不衰老,还长出了黑头发,有人说崇祯帝用了染发剂。
还真没有,权力在手,人会越活越年轻的。
大明在崇祯四年,再次进入了经济顶峰,恢复弘治朝的盛况。
这里面有张居正、隆庆帝、万历帝、天启帝的功劳,崇祯帝只是捡便宜,到了开花结果的时期罢了。
从崇祯四年,到崇祯七年,大明进入了极端盛况,前所未有的盛世来临。
人均收入超过两千一百元,月入过万人群超过1700万人,人均净资产过千万的家庭超过2000万户,人均净资产过五百万的家庭超过7400万户,人均净资产过一百万的家庭超过4.6亿户。
而基础物价,除食品外,都保持在最低价格标准上。
食品是随着物价上涨的,之所以贵,是为了不允许民间浪费,价格采用分级制,基础生活保障的食品价格是很低廉的,超过这个量才会涨价。
其他基础生活用品,比如服装、牙具等生活用品,价格十分低廉。
只要是工业生产出来的东西,大明就没有贵的东西。
所以,在大明月入两千元,在小城市就能生活得很舒坦。
而月入万元,哪怕在京师这样的超级大城市,生活得也非常舒服。
当然了,贵的东西也不是没有,大明本身就是奢侈品最大的国度,不止是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
大明的奢侈品品牌不胜枚举,如果一个人的物欲高,多少钱都不够花,物欲低,几百块钱就能活得很舒服。
不能凭一而论。
而最让百姓困扰的是交通。
像京师的交通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因为整个京畿聚集着2.9亿人口,流动人口达到恐怖的4亿人!
京师已经不能用环来划分,而是把整个京畿,从北京到天津,全部变成小卫星城,用来装盛人口。
交通严重拥挤,生活垃圾无处排放。
这是地方官府遇到的巨大难题。
天启朝,为了解决垃圾问题,朝廷下旨,要求所有商户必须提供可以降解的纸包袋。
对于不可降解的垃圾,基本都用来压缩后,填海用的。
可这给海洋造成了难以预估的污染。
天启六年,世界环境大会上,就严格规定,各国不允许往海洋里排污,保护海洋,就是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氧气。
而如果将不可降解的垃圾,就地掩埋,也需要上千年的时间消化,还会造成土地污染。
早些年都是用来填海。
所以,朝廷下旨,必须使用可降解材料,并且加大环境宣传,保护环境,是当前最重要的课题。
到了崇祯朝,大明来到前所未有的盛世。
也制造出前所未有的垃圾。
这些垃圾,要经过特殊处理后,用作填海材料,处理的目的是降低对海洋的污染。
而交通问题,朝廷也没有什么办法。
整个京畿高架桥不知道建了多少条了,可车辆实在太多了,不止百姓出行困难,也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
近五十年来,几乎每年朝廷都会派人宣传、鼓励大家乘坐公交车、城市铁路、地铁等公用车辆,减少碳排放。
可是,随着私人汽车的流行,谁愿意乘坐公共交通啊。
因为明人有钱啊。
又爱攀比,你家有车我家也买车,比来比去,汽车已经随处可见了,几乎一家都有几台。
大明又是实在太大了,城市也足够大,没有一台车着实不方便。
哪怕京畿的公交车票价,降到了四毛钱,除了上下班时间,其他时间乘坐的人并不多。
朝廷用降低票价的方式,吸引百姓放弃私人汽车,采用公共交通出行,效果并不明显。
上海那种沿海的城市还好,像京畿这种内陆城市,是最容易诞生环境污染的。
朝廷对环境问题极为重视。
奈何,一边是经济发展,一边是环境问题,一边又是百姓的生活习惯。
五十年来,朝廷处理起来显得十分乏力。
而在天启六年,朝廷下了很多道严旨,全部是关于环境保护问题的。
还催生出保护环境免税的政策。
鼓励百姓在节假日出门去捡垃圾、宣传保护生态等等,有益于环境的事情,在申报免税的时候,可以当做一项,来免税。
到了崇祯朝,进一步强化天启朝的环境政策,要求全国各地强制执行。
环境问题,是重中之重。
从保护陆地环境,到保护海洋环境,保护全球环境。
大明还设置了保护南北极冰川的环境队,作为世界霸主,大明要起到带头作用。
崇祯盛世的诞生,其实还有一个原因。
人口开始负增长了!
大明人口顶峰是67亿人!
景泰朝就根据人口专家计算,大明会达到80亿人口之后,才会停止增长,进入负增长时期,最终人口会下降到20亿左右。
在天启朝,人口就出现了负增长,但当时表现得并不明确。
因为老龄人口还活着。
他们要领退休金,要去看病花医保等等,社会负担,都需要朝廷来承担的。
可到了崇祯朝,老年人去世,新生儿减少。
这就促成了人口负增长。
崇祯六年,人口第一次达到了59.9亿!降到了60亿以下!
到了崇祯七年,人口就下降到了59.4亿。
人口直线下降。
这是朝廷很久就期待的事情了。
景泰朝缺人口,为了移民,所以玩命似的鼓励民间生孩子,用汉人填充世界的思想,哪怕到了今天,也被朝野奉为圭臬。
可是。
到了弘治朝,人口已经成为了负担。
庞大的人口,意味着庞大的开支,一旦失业,社会上就会多出来无数闲散劳动力,这是非常可怕的情况。
所以,这些年朝廷如履薄冰。
朝廷一直在宣传,少生少育,优生优育。
可是,没人听啊。
还是多子多福的老思想泛滥。
直到诞生了不养老人的情况,儿子不养爹妈去养丈母娘,女儿嫌弃没钱的爹妈。
这种思想泛滥之后,民间才开始对养儿防老的思想,产生了动摇。
生儿子的目的,是为了养老,是为了死后香火祭祀。
可景泰帝用自己的死,来向全世界证明,火化不是坏事!
死后没有灵魂!
甚至,景泰帝要求朝廷不许祭祀他!
这是最可怕的事情,祭祀行业直接一蹶不振。
成化帝更狠,自己火化了不说,要求各地不允许祭祀,甚至一度取消了清明节。
儒家体制下,忽然冒出来两个无神论者,直接给千年根深蒂固的思想整不会了。
这些年,朝廷确实不举办大型祭祀活动了。
生儿子的第二个大作用就消失了。
就剩下养儿防老了。
可是,民间诞生了更可怕的思想,儿子不给父母养老。
景泰朝、成化朝还管。
当时管还听呢。
到了弘治朝、正德朝,朝廷也管,但民间不听有什么办法啊,那个时代人就开始追求自由了,根本就不听朝廷念经。
正德之后,真的没人听了。
嘉靖朝,朝廷也不怎么管了。
天启朝老年人弃养率达到最高,一度监牢都抓满了人,都是不孝心的人。
原来,孝心是普遍现象,不孝的人非常罕见。
这年头,孝心都是一种奢求了。
而且,孝道这件事还在不停压缩,老人要求越来越少,儿女索取越来越多,最终变成了一桩买卖。
朝廷设置了很多法律,最好玩的是,这几年主要犯罪,就是不孝罪。
朝廷都有点抓不过来了。
这种基本都是教育七天,就放了。
男女观念,也从不孝开始的。
以前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现在是,生儿子哭泣,生女儿敲锣打鼓。
女儿怎么着也比儿子强。
在嘉靖朝,就有很多丁克了,不生孩子了。
这几年越来越多。
数据上并没有直观体现,因为老年人实在太多了。
大明其实早在正德朝,就出现了老龄化,只是年轻人太多,这个趋势并不明显罢了。
到了嘉靖朝,老龄化问题十分严峻。
幸好年轻劳动力还是多的。
但万历朝、天气朝,年轻人在减少,老龄化更加严重。
直到崇祯朝,开花结果。
可人口出生率暴跌,这也是社会问题呀。
养儿不防老,咱们养女儿啊,怎么连个女儿都不生了呢?
当人越活越明白的时候,就会发现养儿育女的钱,花在自己身上,比养孩子更舒服。
因为大明是全民保障,老了也生活无忧。
他们的父母,也没用他们养,是朝廷养的。
所以,有孩子和没孩子没啥区别。
没孩子生活过得更好。
这件事可把朝廷愁坏了,张居正在时,就预见了今天这般情形,他曾经说过:因为世祖皇帝给百姓太多了。
是啊,社会保障体系,都是世祖皇帝一手建立的。
现在的老年人,谁不感恩世祖皇帝呀!
世祖皇帝驾崩百年过去了,朝野上下,谁不敢感怀他呢?
全世界一百多亿人,都生活在他的福泽里。
崇祯帝在思考,想让民间生孩子,得改变保障制度,再改变民间思想,才能恢复生育率。
老年人可以死,但年轻人必须得生!
今天看不出来坏处。
等三十年之后,全社会老龄化的时候,就挽救不及时了。
而当年人口专家预测的,并不是民间不生育,而是少生育,一家两到三个孩子。
不像景泰朝,家家都十个以上。
张居正说得对,世祖皇帝给的太多了。
该拿回来了。
保障太多,导致生孩子和不生孩子,物质生活上没什么区别,只有降低保障,还得靠儿女养老。
然而,这里面就又涉及到了另外一件事。
明人为什么敢花明天的钱,一点都不攒钱?为什么大明还能恢复到盛况?
因为消费!
明人实在太能消费了,本质是因为有保障!
就算年轻时候把钱都花光了,等发养老金了,还能过一样的日子。
根本不用担心明天的钱!
明天的钱存在银行里呢,到年纪就开始发了。
以前民间不信的。
可是,朝廷发了一百多年了,信誉杠杠的,太信了。
如果削减保障,就会造成老百姓手里有钱却不敢花的窘境,大明还无法保持盛况。
可给保障吧,又不生孩子,三十年后大明就没有年轻人口了,一百年后大明亡国了。
这就是一个极端悖论。
保障和劳动,就是一对矛盾体。
崇祯帝也苦恼,但他最生气的是,民间不养老人的思想,这种不孝思想真的可怕。
他都不明白,这种思想是哪来的?
儒家思想里,没有这一条啊。
核心原因,物欲横流。
钱永远不够花。
因为好东西太多了,多少钱都不够花。
以前是,有钱没地方花。
当然有钱给爹妈养老了。
现在呢,什么都要钱,什么都能买,有多少钱都不够花,没钱给爹妈养老。
再一个就是工作忙,请人照顾吧还请不起,太贵了。
一来二去的,也就促成了这种思想的诞生。
崇祯八年,崇祯帝下旨,要求各界修订法律,重修孝道法律,要求民间重视孝道。
可是,朝臣那关都过不去。
这么多年了,有几个爹妈把儿女告上法庭的呀?
都是实在受不了了,才举报的。
儿女都敢做这种事了,还怕你法律制裁呀?
朝廷设再多法律,改不了人心的。
搞得崇祯帝也没辙。
好好的崇祯盛世,却多了几颗老鼠屎,让崇祯帝犯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