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子裏,徐雲正在侃侃而談:
說著徐雲拿起筆,在紙上寫下了一行字:
“牛頓先生,這裏是從x^0開始的,用0作為起點討論比較方便,您可以理解吧?”
小牛點了點頭,示意自己明白。
隨後徐雲繼續寫道:
則e^x-[1+x/1!+x^2/2!+x^3/3!+……+x^k/k!]>0
接著徐雲在f(k+1)上畫了個圈,問道:
“牛頓先生,您對導數有了解麽?”
小牛繼續點了點頭,言簡意賅的蹦出兩個字:
“了解。”
學過數學的朋友應該都知道。
導數和積分是微積分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導數又是微分積分的基礎。
眼下已經時值1665年末,小牛對於導數的認知其實已經到了一個比較深奧的地步了。
在求導方麵,小牛的介入點是瞬時速度。
數學家的思維,就是將沒學過的問題轉化成學過的問題。
於是牛頓想了一個很聰明的辦法:
當△t越來越小,2+△t就越來越接近2,時間段就越來越窄。
△t越來越接近0時,那麽平均速度就越來越接近瞬時速度。
如果△t小到了0,平均速度4+△t就變成了瞬時速度4。
當然了。
後來貝克萊發現了這個方法的一些邏輯問題,也就是△t到底是不是0。
如果是0,那麽計算速度的時候怎麽能用△t做分母呢?鮮為人……咳咳,小學生也知道0不能做除數。
到如果不是0,4+△t就永遠變不成4,平均速度永遠變不成瞬時速度。
這個問題的本質實際上是在對初生微積分的一種拷問,用“無限細分”這種運動、模糊的詞語來定義精準的數學,真的合適嗎?
貝克萊由此引發的一係列討論,便是赫赫有名的第二次數學危機。
甚至有些悲觀黨宣稱數理大廈要坍塌了,我們的世界都是虛假的——然後這些貨真的就跳樓了,在奧地利還留有他們的遺像,某個撲街釣魚佬曾經有幸參觀過一次,跟七個小矮人似的,也不知道是用來被人瞻仰還是鞭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