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永樂大典?”
聽到潘院士的這番話,徐雲當即便是一愣。
這似乎不是他應該且有資格參與討論的話題吧?
況且以《永樂大典》要是出土在其他地方那還兩說,當地所屬省份的省博或許會嚐試爭取一下,類似的例子倒也不少。
可《永樂大典》出土的區域就位於首都所轄的永陵,加上它自身的重要性……除了國博也就是華夏國家博物館之外,還有哪個地方配得上它?
像那尊同樣被稱為鎮國之寶的後母戊鼎,此時便靜靜的躺在國博之中呢——這尊鼎原本的名字叫司母戊鼎,不過2011年的時候國博采納了最新的銘文釋讀成果,正式將它改成了後母戊鼎。
隻是關注這方麵新聞的人不是很多,所以一些2011年之前就高中畢業學過後母戊鼎這節課的“老年人”,大多下意識都會繼續叫它司母戊鼎。
不過徐雲並不認為潘院士會拿這麽個答案枯燥的問題來問他,於是徐雲仔細思索了幾秒鍾,心中隱隱有了著猜測:
“老師,您的意思是……在《永樂大典》被收錄國博之前,以它為中心做些什麽?”
“沒錯。”
潘院士隱蔽的朝徐雲打了個眼色兒,接著一本正經的說道:
“《永樂大典》最後肯定要收錄進國博,但它現在畢竟才剛剛出土,還需要走一些對應的流程才行。”
“所以我們首先要解決的是保護和校對工作,這兩道工序走完之後,才有可能進行入館流程。”
一旁的薑成穀等人也點了點頭。
永樂大典一共有兩萬多卷,兩卷為一冊,出土的書冊總共一萬多本,因此在進入國博之前,保護手段和書況匯總都是必須完成的環節。
同時《永樂大典》入館後放置在哪裏,受光的強度和角度、每天的參觀人數這些細節也都需要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