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手搓CPU開始橫掃宇宙

第四百六十四章 天量工程

字體:16+-

對於一顆即將發生超新星爆炸的藍巨星來說,就算是平常時候,想要抵近對它進行觀測就已經足夠艱難。

它的物質拋射實在太過劇烈,對外輻射也太過猛烈。這導致任何探測器都很難靠近它。或者就算靠近了,也根本支撐不了太長時間了就會被摧毀。

而,相比起真正發生超新星爆炸之時,這顆藍巨星在平常時候的輻射又根本算不了什麽。

一旦發生超新星爆炸,在那一瞬間之中,單顆恒星的亮度甚至於能將一整個銀河係,數千億顆恒星加起來的亮度壓下去,如此猛烈的輻射,恐怕不管韓陽做出什麽樣的防禦手段,都根本無用。

既然如此,那該如何對超新星爆炸,宏觀黑洞形成之時的具體過程展開近距離的有效觀測?

韓陽的結論是,這根本無法做到。

但這是否意味著韓陽無法近距離的獲取到相關數據?

並不是。

早在從銀河係出發之前,韓陽便已經有了一整套完整的方案。

這個方案,在人類文明晉升為五級文明,對那顆中子星進行觀測之時,韓陽曾經使用過。

那便是,以數量來換取質量。

單獨一顆探測器,哪怕隻能在超新星爆發之時,進行一微秒,一納秒的觀測與數據收集,都已經足夠。

一顆探測器不夠,就上十顆。十顆不夠,就上一百顆,一千顆,乃至於一千億顆,一萬億顆!

隻要數量足夠多,就總能積累起足夠的觀測時長,收集到足夠多的數據!

但相比起當初對那顆中子星進行觀測,此刻的工程難度無疑更加提升了許多。

關鍵難點在於,韓陽必須要對這顆恒星進行多種手段,多種維度的觀測,而不再像是當初那樣,隻要觀測一點即可。

中微子、伽馬射線、紅外線、引力波,乃至於暗能波動,空間曲率,以及必定會發生的空間撕裂等等,全部進行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