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风起1998

第721章 大手笔(上)

字体:16+-

“你那辆宝马啷个办,卖了?”何晓峰问道。

“不卖,就留在成都。”杨舒力说道。

“这个车真的好,你看外观,跟X5是不是差不多?”何晓峰拍拍新车说道。

杨舒力笑笑,的确从外观上,这车和宝马X5看不出有五六十万的价差。

他也没想到自己会买一辆途胜,当初何晓峰带着羡慕的口吻说起,他不屑一顾,现在看来这车真香。

2.0四驱自动挡,价格不到24万,和宝马X5比起来,开起来就很随便了,万一在外遇到什么事,扔掉也不可惜。

之所以突然买一辆途胜SUV,还是那天和涛涛、妮妮出去爬山回来想起的,今年爬山的时候多,开着宝马在山路上跑,多少有点不合适。

还有一个原因,何筱芹反映开X5跑高速,没以前开宝来那样累,具体什么原因也说不上来,反正就是感觉轻松些。

另外,SUV后排可以放倒,能够装更多东西,也是一个优势,以后说不定要带帐篷和食物、水出去露营,途胜的优势就出来了。

还有一个隐秘的因素,万一刘振伟走极端,要用车来撞他呢,途胜要低调一些,重庆开这车的人不少,而且SUV更结实。

决定买车后,头脑里第一个出现的是途胜,毕竟何晓峰对他吹嘘过好几次,说这车的性价比高,车的质量也好。也低调。

以后宝马放在成都,跑高速和在重庆的活动都由途胜完成。

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在成都与重庆来回时,他可以不用开车,跟何筱芹、妮妮同一辆车,反正两地都有车。

1月中旬,妮妮下学期的家教也确定人选。

选人的过程还挺复杂,瞿同学和林同学暗中考察,向杨舒力和何筱芹推荐,得到认可后再去跟人家说,而且事先不说具体报酬。

最后选了一位姓郑的女生,其他几位或多或少都有不合适的地方,一位家教也行,杨舒力的重点放在日语,其他方面的条件可以放宽点。

郑同学以日语为第二外语,是因为她有熟人朋友在日本读书和打工,而她本人也可能去日本,因为她要找工作的话,很可能是乡村中小学,如果没有关系,很难熬出头。

郑同学跟着瞿同学和林同学来实习过几次,实习期间是没有费用的,她得到何筱芹和妮妮的认可,妮妮对她的评价是声音很好听,而何筱芹的评价是性格温柔,细心。

最后是杨舒力出面谈报酬,仍然是月薪制,这样对大家都比较方便,理论上一个月30天的下午都要来上班,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一个月上班时间不超过20天,甚至只有15天。

月薪3千元,干完一学期还有一份2千元的奖金。郑同学答应了这个条件,下学期一开学就来上班,替代进入毕业季的瞿同学和林同学。

寒假即将开始,何筱芹的安排和以往不同,郎越还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柳瑛和潇潇到新德里玩一趟,春节前回到成都,所以寒假前期多待在重庆,等柳瑛一家回来后再过去。

1月16日,沪指收盘再次站稳2800点,贵州茅台突破100元大关,为A股市场五年来首只过百元的股票。

人民银行15日发布消息称,到200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全年外汇储备增加2473亿美元,国力的大提升必定推升股市长牛。

沪指突破3千点指日可待,与此同时,有股评称股市已进入泡沫时代,泡沫的特点是终究有一天会破灭,突破3千点固然是好事,但将来会摔得更重,只是我国的投资渠道有限,明知有泡沫有时也只能将就。

股市泡沫的观点开始出现,很多股民会在3千点左右获利离场,他们觉得赚得差不多了,再等下去就是泡沫的破灭,竹篮打水一场空。

一场持续两三年的大牛市,真正能从头吃到尾的人凤毛麟角,大多数只能吃到其中一截,甚至是鸡肋的那部分,所以,即便是千载难逢的大牛市,能够赚到满意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杨舒力虽然还关注在股市,但重心已经转移,他的精力放到一件更重要的事上。

在大街小巷穿梭,不时拍照片,回到家看照片,看地图,查资料,在小本子上记录。

这事没对别人说,就问了一下黄敬蜀的意见,但没有说他要采取的行动,黄敬蜀认为他的感觉是对的。

趁着寒假刚开始,赶紧行动吧,对方春节期间还有时间思考,春节后再提就有点晚了。

1月18日,星期四,晚上9点20分,杨舒力拿着手机,来到厨房,拨通黎祥生的电话。

“喂,是……小杨?”

“是的。我想找您见一面,看您什么时候有空。”

“什么事?”

“跟以前的事没关系……有件事想和您探讨一下。”

“哦……可以,你在重庆还是成都?”

“两个地方都可以,看您方便。”

“好……这样,星期六上午,在成都找个地方见一面,怎么样?”

“可以,到时我跟你联系。”

行了,黎祥生没有食言,同意和他见面。

只是,这周末他本不会去成都,还打算带涛涛和妮妮爬山呢,新买的途胜要试试越野性能,看能不能对付重庆的山路。

星期五下午,杨舒力开着蓝色宝马到成都,以后这车就留在成都,大部分时间会在时代南岸的车位上,盖上车衣,开这车的时间会大大减少。

晚上有点失眠,明天的谈话很重要,但和以往的事情不一样,这次不是为自己,如果事情不成,虽然对自己影响不大,但还是觉得很遗憾。

星期六上午9点半,杨舒力和黎祥生在成都西二环一家茶楼碰面,这次没有握手,进入包间后,服务员端茶进来后出去,只剩下两人,黎祥生看着杨舒力,等着他说。

“老黎您对成都应该比较熟悉,我问您一个问题,成都的现代性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杨舒力决定叫他老黎而不是头衔,是想和他平起平坐。

老黎对小杨,没问题。反正他也不是黎祥生的下属,用不着自降身份。

这个问题有点怪,黎祥生微笑着摇头,“不知道,还得请你解释。”

“1996年。在这之前,成都还是个田园风情城市,城市主体在一环路以内,一环路外有很多农田,到1996年,二环的高楼大厦修建起来,成都的现代性开始显现,这是学者的观点,不是我自己想出来的。”杨舒力说道。

“有道理,我同意你这个说法,我也是那个时候开始,觉得成都有点陌生了。”黎祥生说道。

“10年过去,成都的现代性越来越强,现在可以说是国际大都市,在朝着它以前定下的目标前进。那么,重庆呢?”杨舒力问道。

黎祥生看着杨舒力,神情从有些随意变得专注,这个问题与他有关,毕竟他主政一方。

“现在是2007年1月份,重庆的现代性表现出来没有,或者说还是一个土包子四线城市?你可能身在此山中没有意识到,重庆市这几年的发展速度很快,这点大家都能看到,但我认为还需要一个大动作。”杨舒力继续问道。

黎祥生仍然盯着他,表情严肃,严肃变得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