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不装了,我是秦始皇

第162章 第一百六十二章老秦人与新贵之间的矛盾

字体:16+-

赵安目前还不需要徐福的帮助。

安排好徐福后,赵安就去处理自己的事务了。

不同于赵安那边的成竹在胸。

此刻的章台宫内却是紧张异常。

李斯孤身对抗朝堂上的一众高官。

“李大人有话直说便是,何必吞吞吐吐,藏着掖着呢!”

太仆冷冷地说道。

他是正宗的老秦人,家世代为秦王效力。

因此,他特别看不起像李斯这种并非秦人出身,却能位居高位的人。

在太仆的眼中,

丞相、大将军这样的文武重臣,

只有老秦人才有资格担任。

不管你是不是老秦人,即便立下汗马功劳,

也不该享有高位!

抱有类似想法的人并不少。

平时他们都选择忍耐不发作。

今日,正好借此机会好好与李斯较量一番,

看看到底谁输谁赢。

嬴政冷眼旁观着这一切。他又怎能不了解朝中老秦人的想法。

然而,他从小的经历让他很难信任老秦人。若非宗族在上次粮食危机中表现出色,

连宗族的人,嬴政都不会任用。

“既然各位大人如此说,”

“那李斯自当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讲清楚,”

“免得各位大人误会我信口开河!”

李斯笑着说道。

他知道,朝中的老秦人一直对他有所不满。但因为他的能力出众,

使得某些官员无法以此为由发起攻击。不过,李斯从不在意这些官员对他的看法,只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行事即可。

接着,李斯详细讲述了那天在赵安府上的事情,

当然,隐瞒身份的部分没有提及。

这样做是为了维护皇帝的威严,

也是为了保护赵安。

万一让心怀不轨的人得知,

皇帝见赵安一直是在隐瞒身份,

便会大做文章。嬴政对李斯的陈述表示满意。这就是他重用李斯的理由:

何时该说什么话,

无需多言,

李斯总能恰如其分,让嬴政满意。

“李大人这话是否有夸大之嫌?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厮,竟敢对秦国的客卿出言不逊?”

太仆皱眉问道。

尽管他心中极为不屑,

甚至对赵安这个客卿有些轻蔑。

毕竟,又是不知哪里冒出来的角色。

但嘴上不能表现出来,

否则会惹得皇帝厌恶。

到时候,他这个太仆也就做到头了。

“夸大?”

李斯冷笑反问。

“此事乃陛下、长公子与我亲眼所见。”

“太仆质疑我无妨,难道也要质疑陛下与长公子吗?”李斯边说边向前迈出两步,

气势顿时攀升。“这……”

太仆被这气势所震慑,

一时语塞。

“李大人何必咄咄逼人?”

“太仆大人只是心中有疑罢了。”

“李大人此举,似乎过于激烈了。”

这次开口的是九卿中的典客。

典客负责管理归附的外族,相当于外交官。这位典客同样是个老秦人。

冯去疾见状不禁内心苦涩。

他也是老秦人,

往常与九卿中的老秦人多有交往,

私下里也多次告诫他们,朝堂言行切勿倚仗身份胡作非为。

如今看来,这些人根本没把他的话放在心上。

“典客大人此言差矣。”

“在下只是陈诉事实,何来过分之说?”

“难道典客大人认为这是件小事?”李斯冷目反问。

他对这些老秦人心思了如指掌。

事情未波及自身,便不算大事,

他们才不管你是不是客卿。

就算你位列三公九卿又如何?

只要不是老秦人,

再大的事也是小事。

这种情况源于秦孝公变法后,

历代秦王重用客卿。

到了嬴政亲政,

经历了母后赵姬、嫪毐、吕不韦等事件,

培养了嬴政多疑的性格,

只重用自己的亲信。

无论你来自何方,什么身份,

只要受到器重。

这进一步加剧了老秦人与大秦新贵族间的矛盾。

这个问题,赵安早就与嬴政讨论过。

嬴政自然也意识到了,

正慢慢改进。

启用宗族就是第一步。

当然,不是所有老秦人都能得到重用。

那些无能却身居高位者,

只能被淘汰!

免得尸位素餐。

李斯这一问,直接让典客、太仆等人愣住了。

虽大家都知道老秦人与新贵之间的矛盾,

但这些问题还未严重到公开的程度。

毕竟,嬴政的威慑力犹在。

“堂堂大秦国的客卿,乃陛下亲自册封。”

“别说一个小厮,”

“就连我们见到,也要礼遇有加。”

“现在,有人却嫉妒客卿的成就。”

“如果是正常合作盈利,客卿答应自然无妨。”

“但那些嫉妒之人提出了如此苛刻的条件,”

“分明是想侵吞客卿的成果。”

“你们可知道,客卿所售的曲辕犁等工具对我大秦有何等影响?”

“你们又是否知道,客卿大人并未从中大捞一笔?”

“每件工具仅收取了微薄的劳力费。”

“换作他人,拥有如此农耕利器,能如客卿一般?”

“尔等什么都不懂,却在这里妄加评论。”

“我大秦统一天下才几年?”

“六国是如何灭亡的,你们都忘了吗?”

“六国的余党无时无刻不想颠覆我大秦。”

“尔等却想着破坏为我大秦稳定立下大功的功臣。”

“你们的良心何在?”

“扪心自问,你们是否站在了秦人的角度思考?”

李斯怒不可遏,

一口气说了很多。

每一句都是用激昂的语气吼出来的。

他如此卖力,既是为了帮皇帝发声,

也是为赵安考虑,

还有一部分是出于真心,

想把这些话说出口,让朝堂官员知晓他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