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孟春看向了一個中年男子。
此人一副儒生打扮,手中還輕搖著折扇。
“胡文昌,你們該出手了!”
聽到這話,在場眾人都是神情一震。
因為這個胡文昌可不是什麽簡單人物,而是徽商胡氏的公子,整個徽商集團未來的接班人。
徽州處“吳頭楚尾”,屬邊緣地帶,山高林密,地形多變,開發較晚。
漢代前人口不多,而晉末、宋末、唐末及中國曆史上三次移民潮,北方遷移到皖南徽州大量人口。
人口眾多,山多地少,怎麽辦?出外經商是唯一出路。
徽商最早經營的是山貨和外地糧食。如利用豐富的木材資源用於建築、做墨、油漆、桐油、造紙,這些是外運的大宗商品,茶葉有祁門紅、婺源綠名品。外出經商主要是經營鹽、棉(布)、糧食等。
前宋開始就出現擁有巨資的徽商,祁門程承津、程承海兄弟經商致富,分別被人們稱為“十萬大公”、“十萬二公”,合稱“程十萬”。
朱熹的外祖父祝確經營的商店、客棧占徽州府(歙縣)的一半,人稱“祝半州”!
元末戰亂期間,歙縣商人江嘉在徽州發放高利貸,牟取暴利。
元末明初的徽商資本,較之宋代大為增加,太祖朱元璋入皖缺餉,歙人江元一次助餉銀十萬兩,堪稱驚天巨富。
所以徽商在這個時代就成了財富的代名詞。
徽商並不是籠統隻有安徽這邊的商人,它的範圍囊括了江蘇淮揚一帶。
淮揚一帶因為有鹽,所以誕生了無數的大鹽商,而鹽商這是這個時代最有錢的代表。
大明王朝先前納糧開中,想要獲得鹽引就必須運糧食到九邊重鎮去才能夠獲得鹽引,可不久之後就被迫改了,原因是因為私鹽盛行,再加上朝廷權貴等隨意向皇帝奏討占窩、壟斷開中,造成鹽引的派發量大大超出了鹽業的產能允許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