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開學沒多久,原來的趙家村小學就成了張一行的地盤。
趙家村小學的牌匾並沒有摘下,隻是另一邊牆上又重新掛了一個牌匾:圓夢製衣廠!
教室成了車間或者倉庫,縫紉機、裁床、印花機等設備全都組裝好沒多久。
廠子設在村裏,所以招工對象就是附近村子的家庭主婦。
指望這些家庭主婦每天定時上下班是不現實的,一般情況下,都是有空了就來幹一兩個小時,然後回去忙點家裏的事情比如給孩子做飯什麽的,然後再回來幹倆小時。
所以隻能實行計件工資,沒有保底,並且根據分工不同,設定不同的工錢,這種五毛,那種三毛,還要確保產品合格才能計件。
不是剝削,而是農村辦製衣廠都這麽幹。
張一行也不會亂大方,他讓孫雅文調查了市裏的一些製衣廠,直接就在他們的計件工資標準上加個幾毛錢,多了就不太必要了。
至於廠規,不私自往家裏拿布料就足夠了。
廢布料的話誰願意拿就拿,引火當抹布有的是人要。
孫雅文引進設備的同時,也高薪聘請了兩個熟練工師傅,在這裏幹個一年半載,將廠裏的工人鍛煉成熟練工就可以離開。
李紅玉忽然就成了廠長。
剛開始她還有點緊張,等幹起活兒來之後也就放平心態了。
張家堂和趙家村兩個村子的廣播喊了一天,第二天就來了十幾個小媳婦兒老娘們兒。
兩個村裏離得近,有好幾個就是從這個村嫁到那個村的,還有的沾親帶故,所以很快就聊成了一片。
大家跟著學了兩天,第三天基本上就能上手幹活了。
年齡大的幹點簡單的裁剪印染的活兒,計件錢低點。
會縫紉年齡小的就操作縫紉機,電動的,比腳踩的好使。
李紅玉沒事就四處轉轉看看,看一圈兒就也回來做縫紉,一群人一邊哈哈說笑一邊幹活,東家長西家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