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最強釘子戶

第587章 溫公魚

字體:16+-

海洋,這片蔚藍的奇跡,蘊藏著世間無比豐富的寶藏。

然而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對它的開發利用卻顯得力不從心,效率低下得令人扼腕。

就拿海魚資源來說,漁民們辛勤勞作,捕獲的魚兒雖多。

但受限於缺乏先進的保鮮技術,尤其是在酷熱的夏季,魚貨往往在短短一兩天內就腐敗變質。

既無法在市場上交易,也無法作為食物消費。

漁民們就像守著金山卻隻能空手而歸,貧困依舊。

與此同時,在內陸地區,新鮮的魚類卻成了稀罕物。

價格昂貴,與沿海地帶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麵對這一現狀,溫越靈光一閃。

回想起在現代所接觸的魚幹製作知識,提出了一種創新的製幹魚方法。

這種方法是先將新鮮的魚清理幹淨,去除內髒和魚鱗。

然後用大鍋煮至軟爛,最後在陽光下晾曬至幹。

這樣處理過的魚幹,即便在炎熱的夏季,也能至少保存一到兩個月。

這種處理方式,類似於現代的罐頭食品的保存方法,大大延長了魚幹的保鮮期。

這一創新方案一經提出。

立刻在沿海地區引起了轟動。

要知道,在那個時代,沿海地區的魚幹生產多是將捕撈上來的鮮魚直接在漁船上曬幹。

缺乏大規模的曬魚場地,而且這樣的魚幹在夏天保存時間有限,還存在色澤差、易生蟲等問題。

要想長時間保存魚幹,必須使用大量的鹽。

而在這個時代,鹽資源極為珍貴,貧困的漁民們哪舍得大量使用?

即便有富商豪賈擁有足夠的財力,但鹽醃魚幹的做法,意味著普通百姓在品嚐魚肉的同時,也相當於消費了食鹽。

這無疑與朝廷的鹽政製度產生了矛盾,觸動了背後龐大利益集團的奶酪。

稍有不慎,便會陷入無妄之災,連死因都摸不著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