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也在一旁補充道:“陛下,法度乃國家之根本,當以公正、嚴明為要。在製定法度時,應廣泛征求民意,確保法律既能維護社會秩序,又能體現人民意誌。”
劉伯溫則進一步細化:“法度之外,還需設立監察機構,對官員進行監督和考核,防止貪腐現象的發生。同時,加強法律教育,提高民眾的法律意識。”
魯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陛下,科舉製度乃選拔人才之良策。當廣開才路,不拘一格。除了傳統的文舉外,還可設立武舉、商舉等,以吸引各類人才。”
諸葛亮則強調了科舉製度的公正性。
“科舉製度的核心在於公正。當設立嚴格的考試製度,確保選拔過程公開透明,避免權錢交易等不正之風。”
劉伯溫卻是話鋒一轉,道:“陛下,當加強中央集權,明確各級官員的職責和權限。”
“同時,建立高效的信息傳遞係統,確保政令能夠及時傳達至各地。此外,還應加強官員的培訓和考核,提高他們的執政能力和水平。”
範蠡則從經濟角度提出了看法:“內部治理不僅關乎政治,還與經濟密切相關。應當加強財政管理,確保國家財政收支平衡。同時,鼓勵商業發展,促進經濟繁榮,為內部治理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
此時,諸葛亮輕撫羽扇,緩緩開口:“陛下,臣以為,武朝之治,還需注重平衡。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剛柔並濟,方能長治久安。此外,我們還應重視教育,培養百姓的忠君愛國之情。”
劉伯溫接過話茬:“陛下,諸葛亮所言極是,在此基礎上,臣鬥膽提出一個原則。”
“‘以民為本,法治為先,德治為輔,教育為基’。此原則貫穿武朝治理的始終,無論是製定政策、選拔人才,還是處理政務,都應以此為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