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我能趨吉避凶

第18章 南匈奴叛亂

字體:16+-

傳國玉璽在手,雖然地盤還小,不適合稱帝,但張循也可以向部分手下透露這個好消息,讓大家對未來充滿信心、充滿幹勁,提升工作效力或訓練動力。

再次通過係統確定了一下忠誠度後,張循將趙風、楚義、高寧、陳紹,兩個軍的副軍長,以及四個營的主官校尉全部召集起來,向大家展示了傳國玉璽,並告知大家這是趙雲找回來的。

看到張循手中的傳國玉璽,大家都驚喜交加,紛紛傳閱觀賞。

他們知道趙雲被派了出去,帶走了20名張循的親兵,但並不知道趙雲去幹嘛了。沒想到,他竟然去了洛陽,去了董卓與孫堅大戰的中心戰場,然後把傳國玉璽給帶了回來。

楚義、高寧幾名黃巾老將激動地進言,既然傳國玉璽到手,張循就可以稱帝了,他們就可以號召天下太平道教眾和黃巾將士來投,做大做強,席卷天下。

可惜他們想得太簡單了。

說實話,這幾人的個人能力,已經有點跟不上黃巾軍的發展了,連大字都不認識幾個。

隻是限於張循手上沒人,這幾人是幾年前就跟著他的老部下,忠心可靠,無奈勉強用著。

趙風、趙雲兩兄弟自然不同,以他們倆的直覺來看,並不認為現在是稱帝的好時機,無論地盤人口還是天下大勢,都不足以支撐張循稱帝。

但他倆加入得晚,資曆不夠,加上也不知道該怎麽勸諫,因此沒有言語。

隻有陳紹,是真正做過縣令一把手的,對政治和天下大勢看得更加清晰一些。

而且,他環顧四周一看,其他人都是軍隊體係的,隻有自己一個人是政務體係的。

顯然,原平、廣武等其他幾個縣的縣令還沒得到張循的徹底認可,隻有他獲得了張循的完全信任。

因此,作為文臣,他必須要體現出自己的價值,保住這份信任。等黃巾軍將來真的席卷天下的時候,他必然能在張循手下的文臣體係裏占據一個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