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我能趨吉避凶

第74章 婚姻大事

字體:16+-

在華朝統一天下的大勢所趨之下,不僅戰場上連戰連捷,就連那些曾堅守漢朝忠貞信念的文人士子,也在時代的洪流中逐漸轉變了立場。

除荀彧外,無數曾經誓言要為漢朝盡忠竭力的士人,麵對華朝的崛起與漢朝的落幕,終是被現實的洪流所裹挾,選擇加入了華朝的朝堂,為新朝貢獻自己的智慧與才華。

這一過程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了兩三個月的細致甄別與妥善安排。張循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他用係統進行了甄別與挑選後,這些漢末三國時期赫赫有名的文臣武將,都被安排到了華朝從中央到地方的各個角落。

內閣,作為華朝決策的核心機構,其成員構成更是精挑細選。首輔賈詡,以其深沉的謀略與對人性的深刻理解,穩坐內閣之首;次輔陳宮,則以其豐富的行政經驗與公正的判斷力,輔助賈詡處理日常政務。

趙雲,這位最早投奔張循的頂級武將,不僅武藝超群,更有著一顆忠誠而敏銳的心,被任命為內閣大臣兼兵部部長,負責統管全國軍務;蔡邕,作為文壇巨匠,其學問之廣博、藝術之造詣,使他在內閣大臣兼禮部部長的位置上穩如泰山;程昱,以其嚴謹的法製思想與果斷的執行力,任內閣大臣兼刑部部長,嚴格執行法律,維護社會公正;黃忠,老當益壯,兼任內閣大臣和洛陽軍區司令,在平定益州和荊州的戰爭中都展現出不凡的軍事才能。

此外,還有戲誌才,以其獨特的政治視野,成為內閣中不可或缺的一員,同時在司隸州擔任州長,負責京畿地區的治理。

各部門部長的人選同樣精心搭配,旨在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

除了由內閣大臣兼任的吏部、戶部、禮部、刑部、兵部外,工部劉洪以其卓越的數學與工程學成就,推動科技進步與基礎設施建設;農部司馬徽,深諳農耕之道,致力於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商部陳紹,最早投奔張循,知曉張循對商貿的看重,能很好理解並促進國內外貿易的繁榮;律部滿寵,則在法製建設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監察部徐庶,以其敏銳的洞察力,確保政府工作的廉潔與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