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是漁民們一展身手,捕大魚,爭“漁王”的日子。
等到傍晚,參加比賽的漁民們都要選一條自認為最大的魚送去參賽。
誰今天捕的魚最大,誰就是今年的“漁王”。
獲得“漁王”稱呼的人有一項殊榮,他可以在自己的連家船上供奉一尊楊泗將軍神像,讓楊泗將軍保佑他風調雨順,漁獲多多。
其實以前的“魚龍會”比的不是誰捕的魚大,而是誰能捕到“魚狀元”。
傳說楊泗將軍當年在洞庭湖上用朱砂筆在一條鯽魚頭上點了個紅印記,這條魚就被人稱作“魚狀元”。誰要是捕了它,那一整年都不愁吃穿了。每年“魚龍會”撈上“魚狀元”的漁民被稱為“漁頭”,也被尊稱為“漁王”。
“魚狀元”被捕上來後,漁民們給它燒幾炷香,上供品,然後再把它放回洞庭湖,以求它保佑漁民們風調雨順,魚貨滿倉。
從頭開始算,這條“魚狀元”恐怕已經活了幾百上千年。
一幫年輕人聚在一起,摩拳擦掌。
“開玩笑吧?一條魚活上幾百千年?哎呀,說不定上次漲大水,是這條魚化龍了吧?”
江一龍對這樣的傳說,充滿遐想。
“我聽老一輩的人說,那條‘魚狀元’被一個惡人吃了。那個惡人壞事做絕,斷子絕孫,得了現世報。”
“我還聽人講的不一樣,我聽說那條魚狀元修成正果投胎轉世,被乾隆皇帝點狀元,做了清朝的宰相!”
江一龍想起收音機裏聽過的君臣鬥,“是不是哦,乾隆皇帝的宰相,是劉羅鍋吧?劉羅鍋應該不是魚變的,是鍋變的!”
不管神話故事訛傳如何,“魚龍會”傳承了不知多少年,“魚狀元”有沒有,“漁王”還是要爭一爭。
傍晚,夕陽染紅了遠處的山,近處的水。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的美景如圖畫一般鋪陳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