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歲,非軍功不可封爵。”
老朱很熱情,但周宣不可能接受,文臣封爵隻在開國初期,參與過奪取天下的功臣,確實有資格封爵。
但口子一開,文臣封爵便一發不可收拾了,本來文臣就能夠掌握天下輿論,頭上再有爵位,很快就會壓製勳貴一頭,朝堂上的平衡會被立刻打破。
有朱元璋這樣的鐵腕皇帝在,倒是可以鎮壓得住,但太子朱標性格溫和,不會像他老爹那樣磨刀霍霍,極有可能在兩三代之內,臣權會全麵壓製皇權。
通常情況下,一旦皇權被臣權壓製,作為皇帝為了製衡,隻有兩條路可走,要麽重用外戚勢力,要麽扶持宦官集團。
大明一朝,就經曆過這個階段,並且成為衰落的起因。
明初勳貴被朱元璋收拾得服服帖帖,又經曆過靖難之役,勢力已遠不如開國時,加上動**之後需要休養生息,皇帝需要文臣集團治理天下,所以文臣快速崛起。
永樂時還在北伐,所以勳貴集團還有施展空間,不過自朱高熾之後,文臣在朝堂上的分量,已有壓製勳貴的趨勢。
明英宗朱祁鎮時期,一個土木堡之變,明朝開國時的勳貴幾乎團滅,這就造成了文臣一家獨大,從而徹底掌控話語權,甚至有了壓製皇權的苗頭。
所以自朱厚照起,宦官這個原本在大明根本不起眼的集團,開始火箭般躥升,迅速成為不容忽視的力量,武宗八虎,到天啟年間的九千歲魏忠賢,皆是製衡朝堂的產物。
對於勳貴,文臣,或者宦官的是非對錯,周宣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但他知道每一個集團都有自己的局限性,隻有平衡才能夠穩定,否則將會變成鬥獸場,自內部互相廝殺。
這便是一個王朝衰落的根源,所以周宣盡量不去打破目前的平衡狀態。
聽了周宣的話,朱元璋自然明白他的用意,露出欣慰之色:“你小子,倒是知道為咱考慮,可是你救了皇後和太子,如此大功不封賞,豈不是委屈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