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辱斯文,此等人怎配做太子殿下的老師,太子殿下,臣一定稟告萬歲,撤他的職!”
對於周宣臨走時的挑釁行為,齊泰異常憤怒,哪裏還有一點讀書人的修養,簡直就是破皮無賴!
他不知道的是,周宣有一個神奇的筆記本,在齊泰沒有上書之前,老朱就該收到某人的吐槽了,效果還更立竿見影。
回到住處以後,周宣關起門來寫日記,晚上的時候,日記就出現在了朱元璋的手裏。
除了處理必要的國事,朱元璋一直都在蠶室陪著馬皇後,順便看看許久沒看的日記。
周宣的日記,或許就是上天對大明的評判,所以老朱異常重視。
“這個齊泰,居然能說出這種話來,看來咱對讀書人過於寵信了,讓他們覺得高人一等,這可不是一個好現象,得治!”
朱元璋接著看下去,不禁啞然失笑:“這個小子,報複心還挺強,居然讓齊泰去養豬,還美其名曰體驗生活,分明就是公報私仇嘛。”
略微沉吟片刻,老朱不由得點頭:“他這觀點咱是讚成的,空談誤國,朝堂上誇誇其談之輩確實太多了,除了刷嘴皮子一無是處,這樣的官員能有多大用處,是時候改變了。”
原來周宣在日記裏寫下了一些心得,認為讀書人不應該脫離生產,比如戶部掌管農事的官員,卻連種地養豬都不會,還要給天下農民發號施令,豈不是被人笑掉大牙?
大明麵臨的問題,和曆朝曆代沒太大區別,當文臣走向廟堂之後,便會脫離百姓,逐漸成為空談階層,這種人搞內鬥是一把好手,官場之道更是門清,就是不會辦實事。
現在的大明,用一個縣衙舉例,老大自然是知縣,通常都是科舉出身,讀了一輩子的書,卻沒有任何行政經驗,真正在一線辦事的,是縣衙的師爺和小吏。
小吏沒有功名,也就意味著沒有升遷的可能,卻是大明統治天下的基礎,而知縣則是混官場,學習怎麽迎來送往,到頭來人是升上去了,能力卻沒有任何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