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陽回到函穀關之後,將兵馬分為兩隊,一隊繼續完成鑄城,另一隊進行訓練。
經過幾日的訓練,邊軍的戰術戰法已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這得益於千人隊的作用,將這支強悍的隊伍打散在邊軍中,以一帶十,效果十分顯著。
秦陽也沒閑著,將所有現代化的軍事理念全部灌輸給了邊軍將領,其中學得最快的就是上官刃,他已經完全摒棄了之前的作戰模式,幾次作戰想定,都有幾分秦陽的樣子了。
和蕭媚骨見麵的第三天,聯軍開始撤退,準確的說是月氏國的兵馬在撤退。
其他五國看到月氏國兵馬撤退之後,更加無心戀戰,包括對秦陽恨之入骨的高麗國,跑得一點也不比別的國家慢,不到兩日的光景,聯軍大營已空。
秦陽早有預料,這樣僵持下去,對哪個國家都沒有好處,最重要的是,那次突襲之後,已經將聯軍嚇破了膽,深知和秦陽對戰就是送死,誰也不想白白丟了性命。
然而隨著聯軍的撤退,邊軍將領的臉上卻沒有任何喜色,朝廷的十五萬大軍,已經到了汜水關,不日便會兵臨城下。
雖說邊軍多為上官家族一脈,和朝廷將領交集不多,但要對昔日袍澤刀兵相向,還是有些抵觸情緒。
於是秦陽將邊軍將領召集一起,商討下一步的行動。
“晉王殿下,朝廷大軍是衝您來的,我是您一手教出來的學生,稱您一聲師尊也不為過,朝廷要抓師父,就得先從我這個學生的屍體上踏過去!”
上官刃率先表態,無論從上官家族的利益,還是和秦陽的關係,他都沒有任何選擇,而且也不會後悔做出支持秦陽的選擇。
若朝堂上多幾個晉王這樣的人才,大乾如何能讓聯軍踩在頭上?
有了上官刃的表態,其他將領自然也不會有異議,隻是秦陽能看出他們的情緒不高,畢竟不是抵禦外敵,不想打這一仗也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