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凡坐在飯店裏看著窗外已經開始排隊進場的知青們,忍不住笑著搖了搖頭。
就這幾百個知青,最終能夠通過高考考上大學的,也不過二三十個。
這還是按照全國總體百分之五的錄取率算出來的,天知道永市的知青們知識水平咋樣。
就在這時,曹國慶悄無聲息地來到了楊凡的桌邊。
“瞅啥呢,笑得這麽開心。”
曹國慶朝著窗外看了一眼,也隻是看到還在排隊進場的知青們,完全沒有發現什麽有意思的事情。
“曹哥,你說他們為啥非要去參加高考呢?”
楊凡答非所問。
“回城唄,村裏的苦哪是這些城裏人能夠受得了的?”
曹國慶嗤笑一聲接著說道。
“幾年的農村貧苦生活,早就磨沒了他們的耐心,你瞅瞅這些年發生在知青們身上的醃臢事。”
“要是還讓知青在村裏謔謔的話,老農民們指不定會做出什麽事情來呢。”
六十年代初的知青們,是懷揣著振興祖國的偉大夢想,自願上山下鄉,用自己的知識改變農村的。
然而,大動亂時期,城市當中大量閑置青年通過打架鬥毆等方式,發泄著他們身上多餘的荷爾蒙和腎上腺素。
為了維持城市治安的穩定,也為了給這幫知青找到一個發泄精力的地方,國家這才全麵開展了上山下鄉運動。
這一舉動讓城市重新變得穩定了下來,可是農村的老農民們卻遭了殃。
除了要想出各種各樣的辦法,幫助知青們發泄身上多餘的精力外,還要保證這些知青的人身安全。
可謂是操碎了心,遭大了罪。
也就是在雙方都已經達到忍耐極限的時候,高考的突然出現,給了知青們一個明確的回城希望。
知青們注意力的暫時轉移,也讓老農民們長長地出了口氣。
而知青們之所以會全部去參加高考,一方麵是有的知青想通過自己的努力重新回到城裏,另一方麵則是老農們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