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兩個時代:從1979年開始

第72章 秋收後的難

字體:16+-

“明日五點半,大家準時集合。”

“好!”

次日清晨,晨光初破曉,全生產隊的成員,無論老少,隻要身體力行,皆來到了打穀場集合,等著王春來部署秋收工作。

“王向前,你帶大家全力收割水稻。”

“婦女、孩子這邊也一起下地。”

“我們的目標是,五天內完成全部水稻的收割,七天內確保糧食全部安全入倉。”

這任務之艱巨,讓王朗不禁心頭一震,五天的時限仿佛給每個人都上緊了發條,他暗自嘀咕:“這是要把所有人都當生產隊的驢用啊!”

隨後,他轉頭向王向前問道:“向前哥,咱們生產隊這水稻田總共有多少畝啊?”

“二百二十畝。”王向前說道。

“這麽少?”王朗脫口而出。

“咱們生產隊的地勢多為坡地,能擁有二百畝水田實屬不易,這全得益於緊鄰水庫的便利條件,為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相比之下,隔壁的和平生產隊,他們的水田麵積甚至不足百畝。”王向前耐心地解釋道。

王朗聞言,深以為然地點點頭。龍崗因靠近水庫,確實在水田開墾上占據了得天獨厚的優勢,水源的充沛是開墾水田的關鍵所在。

此外,龍崗生產隊還有將近一千二百多畝的旱田,人均耕地麵積接近三畝之多,這還未將各家自留地及今年新墾的荒地計算在內。

王朗跟著隊伍出發割稻子,男女老少齊上陣。

盡管王朗盡力而為,但在割稻的速度上,他仍不及小花,引得劉春蘭等一眾婦女們一陣調笑聲。

每割完一壟稻子,王朗都不得不直起身子,活動著因長時間彎腰而酸痛的腰部,心中暗自感歎這農活的艱辛與不易。

上午王朗腰杆子彎的難受,下午上了岸挑稻子時,情況竟稍有緩解。然而,這一整日的辛勞,讓王朗徹底筋疲力盡,幾近虛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