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之地,自古以來便對文教極為尊崇。街頭巷尾,黃發垂髫皆能吟誦孔孟之道,熟背《三字經》。
生兒者,滿心盼其科舉入仕,光宗耀祖;育女者,亦望其能嫁與讀書人,借夫婿之榮耀改換門楣。
近年,因聖上鍾情於詩詞,文風大盛,人人皆以能詩善文為榮。
然辯論之風,卻在數年間漸趨式微。直至那日於逐名與蘇婉清當眾立下三日之約、辯論學問之事傳開,引得眾人矚目。諸多原本隻為聆聽毓賢書院講學而來之人,紛紛滯留不去。
此場辯論,非比尋常往昔那些無關痛癢之辯,輸贏皆有深遠影響。
與此同時,一些女子亦敏銳感知到此次辯論的非凡意義。
這幾日,蘇婉清所居小院,不時有女子送來拜帖。令她頗感欣慰的是,其中不乏對她的鼓勵之辭,更有甚者主動請纓,欲為女子群體發聲助力。
蘇婉清心懷感激,逐一認真回信,誠摯邀請她們於辯論當日同赴書院,共襄盛舉,期冀能在這場關乎女子命運與聲譽的較量中,凝聚眾女子之力,爭得一席之地,打破長久以來的偏見與束縛。
終於到了辯論這一日,書院外人潮洶湧,觀者如堵,裏三層外三層圍得水泄不通。
人群之中,卻有一塊地方頗為特殊,被繩索特意隔出一片區域。那裏端坐著十四五名女子,她們皆以輕紗遮麵,僅露出一雙雙或靈動或堅定的眼眸。
圍觀的男子們見此情景,大多搖頭不已,交頭接耳間滿是對女子拋頭露麵的不屑。、
其中一個叫趙剛的男子,滿臉漲得通紅,幾步上前,一把抓住一名女子的胳膊,那女子正是他的妹妹趙瑤,隻聽他怒喝道:“你跟我回去!”
趙瑤用力掙脫,決然道:“我不回去!哥,你不要管我!”
周圍人見狀,有人對著趙剛嗤笑道:“你妹妹原來也這麽不安分,竟來湊這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