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像流水,一晃眼就流到了2014年的5月。
範梨花在這個時間之前,在網上查找資料,收集了幾本古代關於插花的書,也是她正要用到的一點精華,關於插花的要素,她琢磨,領會,貫徹,執行,最後成品的自學過程。
從高濂的《瓶花三說》:“令俯仰高下,疏密斜正,各具意態,得畫家寫生折枝之妙,方有天趣。”張謙德的《瓶花譜》:“取俯仰、高下、疏密、斜正,各具意態,全得畫家折枝花景象,方有天趣。”說的都是插花布局的規律,而袁宏道的《瓶史》:“插花不可太繁,亦不可太瘦。多不過二種三種,高低疏密,畫苑布置方妙。”說的是傳統插花不宜用太多花材,多許許不如少許許的精減。
範梨花一直覺得,插花其實不用太多的花反而有意趣,果然,古人很懂意境的,像國畫一樣,有耐人尋味的留白、線條、意境和意趣。
她已將傳統插花的六大花器,四個造型都琢磨了個遍,也插了三十多個作品,拍了照片留存,然後翻遍互聯網,想找一位老師係統地學習一下。被真被她找到了無錫一家叫“拈花閣傳統文化學堂”,老師叫劉若瓦,是個美髯翁,專門教傳統插花的。
江南一直是範梨花心馳神往的地方,正好借此機會去遊覽太湖美景。
範梨花找到劉若瓦老師的電話,和他聊了一下自己的願望,得知他的學堂在月底開班培訓,趕緊報了名,不日便踏上了去吳越之地遊學的路途。
劉若瓦老師的拈花閣傳統文化學堂在無錫市區,找到它不難,找到無錫最大的鮮花市場就找到了他的學堂,正是在鮮花市場的樓上。
劉若瓦有著演員陸樹銘扮演關羽的那種美髯,髯須花白,慈眉善目,說話的語速不急不緩,一身中式對襟服飾,頗有江南文人氣息。
學堂裏的布置,一個可以容納二十人同時操作插花的大長形桌,兩側是櫃子架子,擺了各種花器和附件,布置了一個小舞台,背牆是頗具江南風情的學堂噴繪圖,兩側頂端掛有音響,有一個升降投影屏幕,舞台上左側還擺了一架古琴,看這場景布置,會做一些學員之間的雅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