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達解釋道:“那是我哥,我與他的想法不一樣。”
“董使君雖是草莽出身,可卻無篡漢之心,而且他膝下無子,唯一的女婿牛輔也是一個武夫。”
“如今快六十了,就算是他長壽,以他武將的身子骨,最多也就隻能保持朝政五六年,最長也就十年。”
“曆時,便是他女婿接班,以他女婿的腦子,斷然不可能全盤接住董卓給他留下的班底,那是便是天子最好的機會。”
“況且那是天子正值壯年,在嶽父的幫助下取回權利並非什麽難事。”
“有了董卓留下的武力基礎,大漢未必不能中興。”
衛達的解釋,正中蔡邕內心。
他與同為漢室宗親的劉艾之所以選擇董卓,一是董卓有兵權,二是他不被世家認可,三是關中與西涼的豪強想回到朝廷中樞,四就是董卓已經老了,繼承人又不行,況且武將能活過七十歲的少之又少,畢竟是拿自己的身子搏前程的人,一旦身子不行,所有的舊疾也就會跟上來。
若不是董卓身上的這四個原因,身為漢室宗親的劉艾與大漢儒學大儒士也不可能為一個草莽效力。
蔡邕更不可能為了董卓犧牲掉自己的女兒,縱使董卓之前在他們被流放的時候施以援手,但是這個恩情還不足以讓他與天下儒生為敵而去支持董卓。
“你這有這想法?”
“你身為儒學望族,投靠董卓的後果你可有想清楚。”蔡邕提醒道。
衛達笑著說:“嶽父,這一點我已經想到了。”
蔡邕深呼一口氣,猶豫了許久。
衛達是自己的女婿,也算他半個蔡家人,自己麾下也就兩個女兒,就算董卓走後,自己又能堅持多久?
若是沒有接班人,天子麾下無人可用,那這大漢江山與之前有什麽不同?
自己與劉艾的忍辱負重,是要換來天下長治久安,而不是一時的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