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边关,假千金瞒着全家造反了

第86章 速速回京!

字体:16+-

李琼英不仅成功收拢一批人落户平安村,也从难民中找到几个好苗子暗中收为手下。

之前在城墙下的黑脸汉子,也是其中一员。

三个月前,李忠胜在路开霁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他要支持琼英造反时,便大发雷霆,气得拎着刀追着他跑了好几里地。

家中其他人虽不太理解,但想到流放吃的苦,琼英身上的异象,心中倒也没多少反对。

毕竟古人都说,成大事者,身上皆有不凡之处。

他们家琼英能拿出那么些特别的东西,怎么就不算其中一员了呢?

尤其在李琼英某次喝醉,故意半发泄半示弱地说起上辈子的事后。

全家无一不落泪悲愤。

李忠胜当场沉默,眼红捂脸再也没说过反对。

等这次安置难民,看李琼英十分熟练地收买人心时,他虽不给什么好脸色,但也冷着脸一直跟在旁边帮忙。

怀兴贤看了整整一个月,终于意识到李家做主的人到底是谁。

他震惊不已,心底却松了口气。

如果是靖国公,他还要怀疑对方是不是野心家。

但李琼英是他合作多次,并近身观察很久的人,他几乎可以确定对方和他是同样的人。

他们都有着这个世道,皇权贵胄没有的同情心。

他看到了她心怀大义,关怀百姓的一面,内心逐渐被这样慈善却强大的她吸引,心跳加速。

而李琼英一直在关注各地消息。

现在不仅有通过系统签到得到情报,还有路开霁那边可以搜集的情报。

从水灾后,各地便开始起义。

她将新招来的人带进书房开会,让他们给同为难民的起义军送一些支持和消息。

当然,主要是为了展示财力,并吸引人来吴洲避难。

并且只要起义军的势力,闹得动静足够大。

他们在边关动作大一点,也不会有人注意到。

比如,她打算养一养刚收拢的难民,掏钱征召一部分人,开始正式练兵。

属于她本人,按照更科学方式练出来的军队。

只是在这一切开始前,她得想办法将头顶的利剑支走。

很快,封景同坐在王府,收到一封来自京中的八百里加急信件。

“什么叫父皇遇刺濒死?”

不行,他得回去!

封景同想都没想,直接叫来方管家,“收拾东西,备马,今晚连夜赶回京城!”

再不回去,皇位就彻底和他没关系了!

李柔绚一直注意他的动向,感到不对时连忙跑过来追问道,“夫君,这是要去哪?”

“回京!”

封景同像是突然想到还有她这个人,看着她眼神一定,挥手冷漠道,“你也快些准备,今晚到点出发。”

“什么事这么急?”

李柔绚想到回京的生活,心口一滞,她这等身份,回去哪能有什么好日子。

不愿的表情从眼底泄露,她委婉劝道,“父皇的任务还没完成,这么回去真的可以吗?”

“父皇遇刺濒危。”

封景同脸色阴沉盯着她,像是在劝她又像是在说服自己。

“什么任务都不重要了,如果这次我不能及时赶回去,那个位置,这辈子也无望了……”

他不知道李柔绚被李家抓包的事。

只以为靖国公一家,对他派人偷东西有猜测,心中膈应才不主动联系王妃。

刚才要不是突然想到李柔绚是靖国公血脉,若是后期需要动用兵力,怎么也是一个拿捏人的把柄。

他也懒得将人带走。

而李柔绚听到皇位有失,脸色瞬间一变,声音里是掩藏不住的野心,着急道,“我这便回去收拾东西!定不会耽误行程!”

她还想着以后能当皇后呢,怎么能在这种时候跌倒!

如果这次景王能成功,李琼英和靖国公又算什么?

李柔绚提起裙摆,转身便跑。

东西一收完,景王府一行人骑着马便跑了。

李琼英约了目前可信的几人,在家中书房等待。

看到手表指针走过五点,她轻声笑道,“碍事的人该走了,接下来,我们可以放开手行动了。”

之前碍于封景同一直盯着不方便。

现在她可以确定皇帝熬不过去。

毕竟那是她亲手给的狙击枪。

特意让人不要打到要害一击毙命,但也不能让他彻底好起来。

皇帝病危拖得越久,宁国就会越来越乱。

外面乱起来,他们才好暗中掌控发展吴洲。

路开霁眼中闪过一丝了然,沉稳道,“人手已经准备好了,只要你一声令下,便可开始行动。”

那些义父刚出事,便投靠了朝廷,等封景同来了,又巴巴地上去献媚的人。

他早就一个个地全记下了。

正好这次主人不在,有些狗该关的关,该清理的清理。

他手下一堆有能力的人,被压着军功等着上位呢!

李报鸿看李琼英没说话,知道她的意思,跟着汇报道,“上次会议说准备要修的城墙一类的预防工事,还有民生基建的道路之类,已经做好规划,随时可以开始招人。”

“秋收将近,匈奴随时来袭,我们的武器已经全部更新,枪炮也造出来了,可以趁此机会先拿匈奴开刀练手!”

“顺便练一练新招的那些新兵蛋子,尤其是这两个月刚开始训练的,新人不沾血,后面打起来也不方便。”。

“等练完这波人,外面彻底乱起来,咱们便可静等出头鸟称王,占着大义的理上,主动出击了!”

靖国公不在屋里,悄咪咪地躲在书房外,心里十分不是滋味。

这群小崽子,不就是一开始不同意吗?

怎么现在干什么都不找他了?

造反那么大的事,是他们几个小孩能干完的吗?

身边没有大人,万一出点什么差错,岂不是浪费了琼英的资源!

他一边听,一边变脸。

听到最后,不太甘心地念叨,“想得还挺周全,如果不是……哎!”

如果当今不那么多疑,琼英有这等本事,宁国再续几百年都不愁!

百姓也都能过上好日子,可惜了!

……

一个月后,皇帝濒死昏迷一事不知被流传出去。

各地藩王开始动**,水灾病疫让无数人流离失所。

起义暴乱,开始在宁国络绎不绝,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