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直接把大皇吓坏了,赶紧派人过来询问朱允熥。
来使满脸惊恐,声音颤抖地说道。
“小臣对于大明天子一向敬重,你们为什么要灭我的国?”
朱允熥冷冷地看着来使。
“你们无故阻拦我等上岸,丝毫不讲道理,难道还不许我们反击?”
来使战战兢兢地说道。
“这都是误会,还望殿下息怒。”
朱允熥冷哼了一声。
“误会?若不是我等武力强硬,恐怕早已葬身大海,这也是误会?你们如此蛮横无理,简直欺人太甚!”
来使连忙说道。
“殿下息怒,大皇陛下愿意求和,还望殿下网开一面。”
朱允熥说道。
“那要看你们的诚意了,若只是口头上的求和,休想让我罢兵,我这个人,从来不来虚的,就喜欢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实实在在的人!”
朱允熥非常客气地回应道。
“我此次前来,并非怀着攻打你们的恶意,而是专为讨债而来!你们那所谓的大将军冈本一郎,欠了我整整三万万两白银,这笔巨债,你们务必偿还!”
大皇差点当场哭了出来,说道。
“上使明鉴呐!即便我们将整个国家翻个底朝天,砸锅卖铁,也绝无可能凑得出如此巨额的银子啊!”
朱允熥依旧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地说道。
“我心里清楚得很,就凭你们,哪怕用尽浑身解数,砸锅卖铁,也定然凑不出这些银子,不过嘛,你们这儿不是有个石见银山吗?如此一来,倒也简单,我们自行前往那里开采,待到开采出的银子足够偿还你们所欠下的债务,我们自会撤走!”
大皇此时满心懊悔,心中暗暗叫苦不迭,终于深切地意识到自己当年拒收冈本一郎的败兵是何等愚蠢的行为。
而如今,冈本一郎等人彻底地听从朱允熥的安排,甚至主动引领着朱允熥来到了石见银山。
朱允熥当机立断,从自己手下的五千精兵中精心挑选出了三百人,负责这座银山的驻守工作。
日夜监督着冈本一郎那一万八千人,就此展开了漫长而艰苦的采矿劳作。
倭国人面对这一局面,纵然心中有千般不愿,却也只能眼睁睁地放任不管,毫无办法。
经过漫长的时间,终于成功提炼出了一百万两白银。
朱允熥这才心满意足,领着兵马,与马合一起离开了倭岛,不过,石见银山的开采工作并未停止,依旧由蓝太平负责继续进行。
朱允熥乘坐着一艘艘威风凛凛的大船,浩浩****地回到了大明,上岸之后,他没有片刻停歇,径直前往皇宫去拜见朱元璋。
当他进入应天城的时候,街道两旁挤满了好奇围观的百姓。
许多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朱允熥的马屁股后面,只见那里跟着一个垂头丧气的中年人。
这个人穿着一身寒酸的奴仆装扮,脖子上套着一根粗实的绳子,仿佛是个被驯服的囚徒,有气无力地跟在朱允熥身后,脚步虚浮。
老百姓们瞧见这一幕,纷纷交头接耳,开始议论纷纷。
就在这时,朱允熥手下的定远骁卫大声开口,向众人解释道。
“各位父老乡亲们,大家听好了!此人乃是高丽国王李成桂,他胆大包天,竟敢对抗我大明天兵,咱们松江郡王殿下奉了皇帝的圣命率军征讨,如今成功将他押回大明,交由朝廷问罪!”
众人回程的路上也一直在高喊。
“大明威武,天子万岁!”
这振奋人心的消息一路飞速传至金銮殿,朱元璋听到之后,先是眉头紧皱,似乎陷入了沉思。
但不过片刻,他便改变了态度,派人去迎接朱允熥。
朱允熥此时正骑着骏马前行,突然,手下的谋士解缙出言提醒他。
“殿下,您可得多加小心啊!朝廷此次派来迎接的规格,竟然是亲王规格的,甚至其中还有一些用具是太子或者太孙才能使用的规格,您现今只是郡王之位,此事万万不可疏忽大意,一定要当心呐!”
朱允熥一听,立刻主动翻身下马回避,并迅速派出自己的长史前去回复。
“启禀诸位,臣只是区区郡王之身,然而,朝廷迎接臣的礼仪,却误用了太子銮驾的物件以及亲王仪卫的规格,这实在是严重与礼不合。臣内心诚惶诚恐,实在不敢领受这等恩赐!”
负责迎接的官员乃是吏部右侍郎,此人原本是朱允炆的心腹之人。
听了朱允熥的这番说法,他赶忙回复道。
“殿下啊,此次情况实属特殊。由于事态紧急万分,仓促之间实在难以找到迎接郡王的恰当物件,再者,殿下您可是陛下的爱孙,规格稍微高一些,想必陛下也定不会怪罪的,还望殿下能够体恤我们这些下属的一片赤诚心意,就接受了吧!”
朱允熥却是态度坚决,并命令旁边的锦衣卫指挥使何广义代自己转奏。
何广义乃是朱允熥的忠实追随者,他不敢有丝毫怠慢,立刻如实将朱允熥的意思反映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得知此事后,脸上露出了相当吃惊的表情,不禁喃喃自语道。
“这个允熥,居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成长得这般迅速吗?”
于是,朱元璋立刻把礼部右侍郎叫回宫中臭骂了一顿,勒令他务必赶紧找到迎接郡王的正确礼仪,马上重新妥善安排。
不久之后,眼见所有的规格和礼仪都准确无误,完全符合郡王应有的规制。
朱允熥这才恭敬地上前接旨,然后叩谢皇恩。
传旨的太监高声传达朱元璋的旨意。
“陛下对殿下严格遵守礼法的端正行为极为认同,同时,也对殿下能够生擒敌酋的卓越功绩表示赞许,特此特许殿下上朝献俘,接受朝廷的封赏。”
朱允熥谢过皇恩,接过圣旨。
随后,跟随着众人一起朝着金銮殿走去。
与他这边的风光无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上朝的路上,他看到了五个落魄不堪的身影。
为首的正是他的二哥朱允炆,后面依次跟着梅殷、耿炳文、齐泰、黄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