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两边的田埂上,许安见缝插针地种上了几排高粱。
这些高粱长得并不算茂盛,最终收获也不多,大约只有五六十斤。
虽然数量不多,但许安还是将所有的高粱杆子都收回了家。
二妞在全柱婶的悉心指导下,巧妙地用这些高粱杆编织了两个用来盛放馒头和青菜的筐子。
她的手艺不错,筐子编得既结实又实用。
此外,二妞还做了四五个大小不一的盖帘,用来遮挡灰尘,还有一些扫地用的小扫帚。
看二妞做起来那么轻松,许安也想试试,于是他动手绑了一个小扫帚。
虽然是第一次尝试,绑出来的样子有些丑,好歹也能凑合着用。
二妞搬回来的第一天,就在院墙下方精心布置了一片蔬菜园。
她在墙边撒下了一圈丝瓜、苦瓜、葫芦和芸豆等各类种子。
尽管此时已不太适合种植这些蔬菜,但她凭借耐心和细心照料,让这些植物奇迹般地茁壮成长。
最终这些蔬菜藤蔓爬满了墙面,结出了不少果实,给院子增添了几分生机。
除此之外,后院还有两分左右的土地也被二妞充分利用起来,种上了各种应季的蔬菜。
等到收获季节,她和许安两个人面对着满满当当的新鲜蔬菜都有些吃不完。
为了让这些宝贵的食材不浪费,二妞试着先腌制了一点菜尝尝味道,发现这种做法保留了蔬菜独特的风味,口感也很好。
于是她决定将吃不完的一部分蔬菜制成咸菜保存起来,而另外一部分则切成薄片,在院子里晒成菜干,准备留到冬天没有新鲜蔬菜的时候再慢慢享用。
每当看到这一幕时,许安都会感到一种满足与幸福:
即使生活再简朴,只要用心去经营,总能过得有滋有味。
有葫芦或者丝瓜没来得及摘变得太老了的,就让它们自然地在秧子上挂着,慢慢地成为来年的种子。
那些老去的葫芦和丝瓜随着时间流逝变得越来越坚硬、干燥,等到最后拔秧时再小心翼翼地将它们从藤蔓上摘下来,做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瓢或者用作刷碗的工具。
这些自制的小物件不仅实用性强,而且满是田园生活的乐趣。
紧靠着院子围墙一侧搭起了一个小巧而温馨的鸡窝。
里面养着几只半大的小鸡仔儿,个个体态丰盈,毛羽光滑,看起来十分健康。
每次提到这些宝贝,全柱婶总是笑眯眯地说:
“再过一个月,这小家伙们就可以开始下蛋啦!”
对于这句话,二妞听进心里去了。
自从有了这几只小生命以后,她每天起早贪黑地给它们准备食物,喂食、换水,每一个细节都打理得井井有条。
她心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希望这些可爱的生命能尽快产出美味可口的鸡蛋来丰富家里的餐桌。
离院门口不远的地方安置着老白的住所。
说来也奇怪,明明是一身乌漆墨黑的狗狗,二妞偏偏坚持要叫它“老白”。
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这只全身黑得发亮的犬类,那毛色油亮如缎,仿佛是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
看来,在这个温暖的家里,即便是最不起眼的生命也得到了最好的爱护。
以上所描述的一切,其实都是这两个孩子按照记忆中母亲生前的做法,通过自己动手尝试慢慢摸索出来的。
再加上隔壁邻居全柱婶不时给予的帮助与指导,使得他们能够更加熟练地掌握各种生活技能。
就这样,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两颗幼小心灵中对家庭的责任感逐渐增强的同时,也让这里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父亲许周每次回来,总是第一个抢着去干活,无论是田里的农活还是家里的杂事,他都揽在自己身上。
那双曾经粗糙的手如今更加斑驳,但握起工具时却格外有力。
仿佛是在用行动告诉家人,他会尽己所能去呵护和照顾他们。
特别是对于两个孩子,每当看到许安和二妞稚嫩的面孔时,许周眼底总会泛起一股温情,似乎是在弥补曾经的遗憾与不足。
而许安也不甘落后,在家中扮演起了小小顶梁柱的角色。
每次上山打猎前,他都会再三嘱咐妹妹留在家里等他回来,并且拜托邻近的好心邻居暂时帮忙照看。
虽然年纪尚小,可这小子骨子里流淌着勇敢者的血液,一有空闲便钻入深山密林中追寻猎物。
而在这一切背后,则是父亲默默地关注和支持——每隔一会儿就会放下手中正在忙碌的事,走到院门外眺望儿子远去的方向,心中祈祷他能平安无恙地归来。
有时甚至还会特意跑来家中,确保二妞一个人在家里安全,偶尔给她讲讲故事,让这个小女孩不再感到孤单。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善解人意的朋友。
村子里总有那么一两位好事之徒对这对勤劳而和睦的家庭表示不满,其中尤以许杨氏为最甚。
作为一位长舌妇人,她总喜欢在众人面前编排是非黑白,特别是在茶余饭后的时间里散布各种关于许安一家不实的消息,试图挑拨离间。
除此之外,她还变本加厉地指使村民们一起加入这场“游戏”,试图将这份压力转移到这家人肩上。
尤其针对许周本人,她更是无所不用其极。
经常借口说他偷懒、贪玩等借口逼着他不分昼夜地工作,目的就是为了减少他能够照顾到家庭的时间,让他无法继续履行自己心中的承诺。
甚至有一次竟荒谬地提出建议,要求小小的二妞必须代替父亲完成部分劳动任务,“孝敬”长辈,以证明所谓的忠心与顺从。
面对这样的挑衅,原本乖巧懂事的二妞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与坚定,毫不犹豫地回绝了这位老太太的请求,结果自然招来了对方的一番谩骂指责。
得知此事后的许安心如刀绞般难受,但无奈自身常年在外奔波劳碌,对于家中发生的一切往往只能干着急。
他深知凭借自己的身份地位根本无法与村里那些势利之人抗衡,唯一能做的便是反复叮嘱二妞要学会保护好自己,不要轻易卷入是非当中。
同时也要尽可能避开许杨氏这样的人,等待哥哥回到家乡之后再去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或许是出于某种莫名的原因,平日里嚣张跋扈的许杨氏却显得颇为忌惮许安的存在。
每当见到这个少年时,她立刻变得谨言慎行起来,完全不敢再说任何过激之言。
许周再娶的王氏和她的女儿茴香,简直就像是许李氏当年的模样重现,活脱脱两个温柔敦厚的女人,见到任何人都会露出和善的笑容。
这种与世无争的性格,让许安只能摇头叹息。
她们对待许安兄妹的态度确实不错,常常挂着一脸真诚的笑容,言语间也满是关心之意。
然而,在许杨氏的眼里,这两位看似温婉可亲的新人,却似乎缺少了些棱角,生怕家里的孩子跟着她们变得太过软弱。
因此,许杨氏总是小心翼翼地控制着她们与许安兄妹之间的接触,尽量减少直接交流的机会,以至于许安心有余而力不足,找不到合适的时间点来唤醒她们心中那股潜在的力量,唯有通过旁敲侧击的方式,暗示父亲许周应该多加关注这对母女俩,给她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对于儿子许安的好心提醒,许周并没有理解其背后的深意。
在他看来,这只是意味着自己的儿子已经完全接纳了新来的家人,并为此感到高兴,根本没有意识到这其中还有其他未说出口的隐含之意。
如此一来,许安的一片苦心也就随之付诸东流了。
至于一年一度上缴朝廷的任务——交皇粮,情况竟然意外地顺利,甚至让许安感到了惊喜。
毕竟,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百姓们,多年来一直过着相对和平的日子,远离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苦难时光。
近几十年内,天启王朝都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冲突,因此国家对民间征收的税赋也比以往轻了许多。
今年按照官府的规定,每户人家只需缴纳丁口税以及耕种所得之中的部分田税即可满足国家所需。
经过仔细计算后,许安兄妹发现只要上交三百四十斤优质玉米外加上五十个铜板作为象征性的货币贡品,便已足够抵消所有债务,剩余下来的粮食还足够他们俩度过接下来直到明年夏季丰收来临之前的漫长日子。
地里的农活终于告一段落,汗流浃背的许安刚把锄头靠在了墙边,正打算稍作休整后就再度出发去山上寻找猎物。
可是没想到林铁犁却在这个时候找到了他,神色中带着些许歉意地说道:
“最近这段时间怕是不能跟你一起上山了,家里的大壮也会暂时留在村里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