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入眼帘的是一片了无边际的大平原,偶有些草丛、绿树点缀其中。
看到此刻空旷的景色,两人的心情也豁然开朗,均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宁静。
两人认准方向,一路向西行进。
由于两人已将近五日没有进食,所以也不敢再用真气催动‘寒月纵’轻功进行赶路,遂只是步行。
行了2日,只觉腹中的饥饿感越发强烈。
眼前脚下的绿草渐多,这日傍晚,忽见前面两名牧民骑马奔驰而来。
长袍牧民见到他们的着装,知是异族,便勒马询问。
白愁两人看着牧民叽里呱啦地说了一大堆听不懂的语言,判断这应是到了元国的领地。
白愁连说带比画,将船沉、腹中饥饿的事说了。
那两个原住牧民虽然也听不懂他的言语,但还是看出两人饥饿落魄的遭遇。
元国人生性好客、怜贫恤苦,见两人穿得破破烂烂,脸色发黄,知道是好长时间没有进食了。
所以连拉加比画,让两人分别坐到自己身后。
骑行约莫半个时辰。
十多个以毛毡搭成的蒙古包出现在两人眼前。
赵云从未见过这种建筑,连连称奇。
白愁介绍道“元国人多牧民,以游牧为生,根据草势时节赶着牛羊东迁西徙,并无固定定居,这种毛毡帐篷便于携带、能蔽风雪,就叫做蒙古包。”
交谈间,已经到了蒙古包前。
四人下马后,见到来了外人,又有几个蒙古汉子围了上来。
最初的两名汉子叽里呱啦对几人说了一番话。
这时有个身材不高、面颊带着些高原红的汉子走了过来,用生硬的汉语介绍起来。
他叫特木尔,曾经在边防军服过役,所以懂一些汉话。刚才将两人带回来的汉子,一个叫斯日古楞,另一个叫旭日干。问白愁两人是怎么到这里的,又有什么目的。
白愁真假参半解释说,两人是过来投奔自己师伯的,自己师伯不是别人正是当下元国国师李彦,本来想乘船到封山城,再过边境关卡来到元国,但途中遇到湍流,致使船沉。两人则被冲到了岸边,走了五六日,这才到了这里,能不能提供一些粮食、水源,他俩也有钱能按价支付所需开支。
元国人性格淳朴,经特木尔介绍,知道两人竟是国师的后人,皆是惊讶之色,纷纷嘴中说着“赛拜努”。
白愁两人不明所以地看向特木尔。
特木尔笑着说道“赛拜努,是元国人问候的语言,相当于你们那边的‘你好’的意思。”
两人这才恍然大悟起来,纷纷也“赛拜努”地回应起来。
这时,带回两人的斯日古楞和旭日干分别手持一条白色纱巾走了过来。
白愁虽然在原宇宙中并没有到过蒙古地界,但也听说过这献哈达的礼节。
遂让赵云学着自己样子就好。
双手接过哈达将其挂在自己的脖子上,之后合掌于胸前,口中一直“赛拜努”。
然后,特木尔领着两人进到了一个稍大的蒙古包中。
在炉灶旁的地毡上盘腿坐定后,一个头扎红巾,身穿蓝色长袍的妇人,热情地给两人敬上了一碗冒着热气淡黄色的奶茶。
特木尔介绍说这是斯日古楞的妻子,名叫萨出拉。
白愁将奶茶放在鼻尖闻了闻,完全不用‘沪上大妈’那种香甜的气息,倒是有种淡淡的咸味。
白愁、赵云皆皱了皱眉头,显然是不太习惯这种味道的饮品。
特木尔笑了笑道“没事的,实在不习惯抿上一口就行,这也是我们这里的一种迎接客人的礼节。”
两人只得硬着头皮喝了一口。
初入嘴时,觉得有些腻口,接着就能感受到其中的奶香、茶香和淡淡的咸味,三种口味相互交融,让人回味无穷。
这时,一旁的斯日古楞已从箱柜中找出两件长袍,看到两人将奶茶一饮而尽,哈哈大笑地将长袍递向两人,叽里呱啦地说了一些元国话。
“这是斯日古楞的衣服,虽然穿过,但洗得很干净,你们可以换下身上破旧的衣服”特木尔笑道。
两人心中一暖,忙对着斯日古楞说了些感谢的话。
穿上衣肥窄袖且腰部束以腰带的蓝色长袍,使白愁的身材显得更加的雄壮挺拔,凌乱的头发、刚毅的面容,倒让他有了些元国汉子所特有的粗狂豪迈之姿。
赵云本就白皙英俊的面容,搭配白色长袍,显得更加风度翩翩、飘逸洒脱。
看得斯日古楞、特木尔不住点头称赞。
斯日古楞又说了些听不懂的言语,接着就走出了蒙古包。
特木尔在旁翻译道“两位客人稍安勿躁,今晚你俩住在斯日古楞的蒙古包,他现在去准备全羊宴了。”
白愁连忙摆手阻止道“不用这么麻烦,已经很感激了,给我们准备一些干粮就好。”
特木尔回道“你是国师的后人,就是我们草原上最尊敬的朋友,礼献全羊是草原上招待客人的最高礼仪,你们就不要推辞了。”
赵云对白愁耳语道“这边的人都这么富有吗?动不动的杀羊待客。”
白愁小声解释道“这应当是他们的一种待客之道,他们应当也不是很富有,如果富有也不至于元国总是跑到别国边境抢东西了。”
特木尔见两人窃窃私语起来,就问道“有什么疑问吗?”
白愁两人打了个哈哈,就问起了他们的情况来。
原来,这里是十多户牧民联合放牧,相互之间都有亲戚关系,这样的好处是能提高各自草场的利用效率,减少放牧强度,还能多出人手抵挡狼群的袭击。
几人交谈了一会儿,蒙古包的门帘被人掀开。
斯日古楞带着两个汉子,抬着一张四尺来长的长条桌走了进来。
桌子上放着一只金黄酥脆的烤全羊,香气瞬间弥漫在整个蒙古包中,让人垂涎欲滴。
斯日古楞递给白愁一柄蒙古刀,仰头示意烤全羊的方向。
白愁推辞道“不用不用,我没切过,还是你们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