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75:神医致富,将妻女宠上天

第26章 叫卖药材

字体:16+-

他语气坚定,眼神中充满了对女儿的疼爱。

小花高兴地跳了起来,“耶!太好了!”她拍着小手,欢呼雀跃,像一只快乐的小鸟。

山路蜿蜒曲折,他们走走停停,一路说说笑笑,不知不觉间,就来到了镇上。

镇上的街道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各种店铺,各种琳琅满目的商品都让人眼花缭乱。

路边的摊贩们卖力地吆喝着,希望能吸引更多的顾客。

张大山一家三口来到药草市场,找到一个空位。

周围摆摊的,有上了年纪的老者,也有精明强干的妇人,还有身强力壮的汉子,各自兜售着自家采摘或种植的药草。

空气散发着各种草药混合的特殊气味,浓郁而略带苦涩。

张大山将带来的布袋轻轻放下,拍了拍上面的灰尘,然后从里面取出一些整理好的药材,依次摆放在面前一块干净的粗布上。

有常见的金银花、蒲公英,也有相对珍稀的黄芪、当归。

小花蹲在张大山身旁,好奇地打量着这些药草,伸出小手,轻轻触摸一下颜色鲜艳的花瓣,然后又迅速缩回,小心翼翼地观察着父亲的反应。

李秀兰则站在一旁,目光扫视着来往的行人,留意着潜在的顾客。

张大山清了清嗓子,开始向来往的行人介绍自己的药材。

“瞧一瞧,看一看啦!新鲜采摘的药,品质上乘,价格公道!金银花清热解毒,蒲公英消肿散结,黄芪补气固表,当归养血活血……”

他一边说着,一边拿起一株黄芪,展示给路过的行人,

“您看这黄芪,根条粗壮,色泽金黄,一看就是好药材!”

他顿了顿,又拿起一朵金银花,放在鼻尖轻轻嗅了嗅,

“这金银花,花香浓郁,清香扑鼻,用来泡茶,最是解暑去火!”

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老汉路过张大山的摊位,被他的吆喝声吸引住了。

“你这金银花怎么卖?”

他指着摆放在粗布上的金银花问道,粗糙的手指在空中顿了顿。

张大山连忙起身,热情地招呼道:“大爷,您真是好眼力!这金银花可是我今天早上才从山上采摘下来的,新鲜着呢!五分钱一两,您看怎么样?”

他一边说着,一边拿起一杆小秤,准备称量。

老汉拿起一朵金银花,仔细端详了一番,又放在鼻尖闻了闻,然后缓缓说道:“有点贵了,四分钱一两,怎么样?”

他微微眯起眼睛,眼神中带着一丝精明。

张大山略微思索了一下,然后笑着说道:“大爷,您也是识货之人,这金银花品质确实不错,四分钱一两,实在是太低了。这样吧,四分半一两,您看如何?”

他语气诚恳,脸上带着和善的笑容。

老汉沉吟片刻,最终点了点头,“行吧,四分半就四分半,给我称二两。”

张大山麻利地称好二两金银花,递给老汉,收了九分钱。

老汉接过金银花,满意地离开了。

一个小贩路过,看到张大山卖出了金银花,也停下来,打趣道:“大山,生意不错啊!”他挑了挑眉,脸上带着一丝揶揄。

张大山笑着回应道:“还行,还行。”

他一边说着,一边重新整理了一下摊位上的药材,将一些品相好的药材摆放在显眼的位置。

一个小妇人带着一个孩子路过,看到张大山摊位上的蒲公英,停下了脚步。

“这蒲公英怎么卖?”她指着蒲公英问道,语气温柔,目光慈爱地注视着身旁的孩子。

张大山连忙上前招呼:“大嫂,这蒲公英三分钱一两,新鲜采摘的,可以用来凉拌,也可以用来泡茶,对孩子咳嗽也有一定的疗效。”

小妇人看了看蒲公英,又看了看自己的孩子,然后说道:“给我称一两吧。”

张大山称好一两蒲公英,递给小妇人,收了三分钱。

“谢谢。”小妇人道谢后,牵着孩子离开了。

太阳渐渐升高,市场上的人也越来越多。

张大山不停地向来往的行人介绍自己的药材,嗓子都有些沙哑了。

李秀兰则在一旁默默地帮忙,给张大山递水,或者照顾小花。

小花则乖乖地坐在一旁,玩着自己带来的小布娃娃,偶尔抬头看看忙碌的父母,乌黑的大眼睛里充满了好奇和天真。

“爹爹,我渴了。”小花拉了拉张大山的衣角,轻声说道。

张大山连忙放下手中的药材,从竹篮里拿出水壶,递给小花。

“慢点喝。”他温柔地叮嘱道。

小花接过水壶,咕咚咕咚地喝了几口水,然后将水壶递还给张大山,“谢谢爹爹。”

张大山接过水壶,笑着摸了摸小花的头。

他抬头看了看天色,太阳已经升到头顶了,市场上的人也渐渐少了。

“秀兰,我们先休息一会儿吧。”

李秀兰点了点头,“好。”

一家三口在摊位后找了个阴凉的地方坐下,拿出带来的干粮和水,简单地吃了一些。

“爹爹,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小花问道,小脸上带着一丝疲惫。

“等我们把药材卖完就回家。”张大山回答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歉意。

小花乖巧地点了点头,“嗯。”

休息了一会儿,张大山一家三口又开始忙碌起来,继续向来往的行人推销他们的药材。

“新鲜的药材,便宜卖啦……”

“这位大哥,您看看这株黄芪,年份足,药效好,煲汤最合适了。”

张大山指着摊位上的一株黄芪,向一位路过的中年男子介绍道。

他略带沙哑的声音在嘈杂的市场中并不突出,却带着一股真诚。

中年男子停下脚步,低头看了看张大山手中的黄芪。

他身材中等,穿着朴素的麻布衣裳,皮肤黝黑,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一看就是个常年劳作的庄稼汉。

他浓黑的眉毛拧在一起,目光仔细地打量着那株黄芪,粗糙的手指轻轻摩挲着黄芪的根部,似乎在辨别其品质。

“多少钱?”中年男子沉声问道,语气简短,没有过多的寒暄。

张大山察言观色,便直接报出一个价格:“一两八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