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75:神医致富,将妻女宠上天

第73章 找不到药材库

字体:16+-

张大山咬了咬牙,“只有用以毒攻毒的方法了!”他转头看向张二虎,

“二虎,去药材库,把……”

张大山话还没说完,就见张二虎一脸茫然地站在原地,显然没听懂他在说什么。

“药材库……在哪儿?”

张大山差点一口气没上来,

“你小子!不是给你说了吗!”

张大山急得眼睛都红了,指着傻愣着的张二虎,恨铁不成钢地骂,

“你个蠢货!药材库就在后院的西厢房,你今天一天都在这晃悠,居然连药材库在哪儿都不知道?!赶紧去拿!”

张二虎被骂得狗血淋头,不敢再耽搁,拔腿就往后院跑。

可他平时除了偷懒就是躲清闲,哪儿知道药材库具体在哪?

在后院里转了两圈,愣是没找到。

王三见状,赶紧放下手里的活,一把拽住慌乱的张二虎,无奈地叹了口气,

“二虎哥,你跟我来吧。”他拉着张二虎来到西厢房,指着其中一味药材说,

“大山哥要的是这个,断肠草!”

张二虎看着眼前这株通体碧绿的植物,忍不住咽了口唾沫。

断肠草,一听名字就知道不是什么好东西。

他战战兢兢地伸出手,小心翼翼地将断肠草取下,递给王三时,手还微微颤抖着。

王三接过断肠草,不敢耽搁,飞快地跑回前堂。

张大山接过断肠草,迅速捣碎后敷在女子的伤口上。

等待的时间总是格外漫长。

济世堂里鸦雀无声,只有老汉粗重的呼吸声和女子微弱的呻吟声。

张二虎紧张地盯着女子,手心里全是汗。

过了一会儿,女子的脸色渐渐恢复了血色,呼吸也变得平稳起来。

老汉见状,激动地一把握住张大山的手,老泪纵横,连声道谢,

“大夫,谢谢您!谢谢您救了我女儿的命!”

老汉带着女儿千恩万谢地离开了济世堂,张大山这才松了口气,一屁股坐在椅子上,揉了揉酸痛的太阳穴。

张二虎想起自己刚才慌乱的表现——

连药材库在哪儿都不知道,还差点拿错了药,羞愧地低下了头,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适合走这条路,学医救人,真的不是闹着玩的,他感觉自己似乎并没有做好准备。

他犹豫地走到张大山面前,吞吞吐吐地说,

“哥,我……我觉得我可能不是学医的料。”

张大山闻言,抬起头来,深深地看了张二虎一眼,

“我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这次的事情确实让你受到了打击,但是,二虎,学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你这才第一天,怎么能轻易放弃呢?”

张二虎抓了抓脑袋,有些沮丧,

“可是哥,我刚才的表现你也看到了,我连药材库都找不到,万一耽误了病情怎么办?我……我怕害死人。”

张大山叹了口气,起身拍了拍张二虎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

“二虎,谁也不是天生就会医术的。你要相信自己。”

“明天开始,你就跟着王三和李二一起,把药材库里的药材都认一遍,什么时候能准确无误地辨认出所有药材,什么时候才能继续学习其他的。”

张二虎苦着脸,

“啊?这么多药材,要认到什么时候啊……”

张大山瞪了他一眼,“怎么?嫌多?想偷懒?

“没有没有!”张二虎赶紧拿起药材。

张大山见状,也不再多说,只让他继续去熟悉药材。

送走了垂头丧气的张二虎,张大山找到了刘大夫。

“刘大夫,咱济世堂现在虽然在镇上有点名气,但传播范围还是太小了。我觉得,咱们可以印点传单,扩大知名度。”

刘大夫捋了捋胡须,沉吟片刻,

“传单?这倒是个新鲜玩意儿。大山,你细说说,怎么个章程?”

“刘大夫,这传单上的内容,咱们得好好琢磨琢磨。”

张大山说着,顺手抄起桌上的茶壶,给自己倒了杯水,“咕咚咕咚”灌了下去。

刘大夫捻着胡须,慢悠悠地说道:“大山啊,你说说你的想法。”

“首先,得突出您的祖传医术,正骨、针灸,这都是您的拿手好戏,得好好说道说道。”

张大山想了想,“当然,我的外科手术和西医诊疗也不能落下。”

“嗯,有道理。”刘大夫点头表示赞同。

张大山接着说,

“诊疗项目也得写清楚,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一个都不能少。还有咱们的特色疗法,治疗跌打损伤、风湿骨痛,这些都得重点标出来。”

刘大夫沉吟了会儿,

“大山,你这想法是不错,可这识字的人不多啊,写那么多,他们看得懂吗?”

张大山哈哈一笑,“刘大夫,您这就不懂了吧。就算不识字,看着热闹也行啊!再说了,咱们可以配上图画嘛!比如正骨,就画个断胳膊断腿的,再画个接好的,一目了然!”

刘大夫一听,也乐了,“妙啊!大山,你这脑子真是灵光!”

“还有,为了吸引更多病人,咱们得来点优惠信息。”张大山神秘一笑,

“比如,推出一些特价药包,买二送一,买五送三,怎么样?”

刘大夫一听,眼睛一亮,“好主意!这肯定能吸引不少人!”

“那就这么定了!”张大山一拍桌子,

“明天我就去找人印传单,争取尽快散发出去!”

第二天,张大山匆匆扒拉了两口李秀兰做的玉米糊糊,揣着写好的传单稿子,便急匆匆地出了门。

“大山,路上慢点儿!”李秀兰追到门口,冲着张大山的背影喊道。

“知道了!”张大山头也不回地摆了摆手,心里盘算着怎么把济世堂的名声打得更响亮些。

这70年代,信息闭塞,酒香也怕巷子深啊。

镇上的印刷厂在一个不起眼的巷子里,斑驳的墙皮,吱呀作响的木门,一股子油墨味儿扑面而来。一个头发花白,戴着老花镜的老师傅正坐在一台老式印刷机前,慢悠悠地印着什么。

“师傅,印传单!”张大山上前说道。

老师傅抬起头,眯着眼打量了一下张大山,

“印啥传单?结婚的?还是开业的?”